4月9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上时,中建二局安装公司的建设者们正仰望着这个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未来之翼”。随着正式投运的礼花升空,时间仿佛回到了项目进场之时。
整个航站楼呈“X”造型,采用四指廊布局,分为M区大厅及I、J、K、L四个指廊,大厅与指廊之间由伸缩缝(兼防震缝)分开。整体设计取意于“鲲鹏展翅,蓄势腾飞”的地域元素,十分大气且彰显蓬勃生机。中建二局安装公司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项目承建四个指廊综合机电安装工程,负责给“鲲鹏”安装“翅膀”。
勠力同心 工地交响的“指挥家”
进场之初,项目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施工网”和“关系户”。航站楼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单条管廊长500米,分布在中央大厅的四个角。未经“装裱”的四个指廊内部几乎一样,有400多道门,缺乏有效的识别标识。指廊内通讯信号断断续续,地下管廊完全没有信号。现场情况随时都在变化,即便是每日作业的工人也可能在里面迷失方向。针对复杂的施工环境,项目经理陈慧星提出了上现场“三个必须”——必须每日巡场、必须图不离手、必须及时标记差异。三年时间,责任工程师每日微信步数都没低于2万步。
“刚进场,同时施工的建设单位就有20余家,高峰时期作业人员基数6000余人。”项目副经理罗路主要负责现场协调。工期紧、任务重,每家单位的施工内容都至关重要,都是业主的“关系户”,一旦发生施工冲突就很难协调。为此,项目团队主动承担重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业主、监理、参建单位和下游分包商全部纳入党建共建范畴,通过“党建引领季度攻坚”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为现场施工搭建了协商共商平台。
上天摘星 高空星轨的“织云师”
走进航站楼,纯白色的高漫反射条板吊顶与错落分布的光源形成星空顶,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如梦如幻、浪漫至极,仿佛置身于浩瀚宇宙之中。华丽的吊顶背后,隐藏的是钢铁交织的高空马道。马道高度28米,宽度仅80厘米,属于高空、受限空间作业。为确保星空顶的完美呈现和通风、照明等系统的正常运行,项目团队需在马道上安装配电箱。每台配电箱体积大,且内置精密仪器,成品保护要求严格,安装难度极大。
“为给装饰单位留足时间,我们需要在72小时内安装完48台这样的设备,工期十分紧张。”项目生产经理史杰回忆,马道施工是抢工过程中的一场硬仗。项目团队挂图作战,前后修改三版吊装方案,确保配电箱在吊装过程中能够牢牢固定在曲臂车的车厢内,安全总监梅喜寒率队监督旁站,杜绝施工过程中发生高坠事故。党员突击队参与作战,与工人同作息,确保设备完整安装到位。10余名管理人员24小时连轴转,最终提前12小时完成作业,展现了安装人的能力和速度,给后续施工奠定了良好基础。
毫厘匠心 弧形翅膀的“雕刻师”
“想象一下,我们要在1.3公里长的小弧度弧形管廊中安装管道,一旦测量出现细微误差,管道与结构墙就会发生碰撞,后续无法施工,已完成的工作内容也要推翻重来。”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小弧度弧形管道施工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传统工程建设中,土建作业的精度普遍小于机电安装工程,现场施工存在误差。地下综合管廊整体呈弧形,但弧度非常小,每15米偏移2.5度,共有67个偏移点。要想让管道安装弧度与现场土建弧度一致,就要精准测量,解决现场测量误差、施工误差等因素导致的小弧度管道安装难题。
总工周明带领项目团队反复试验,反复论证,最终创新采用“双红外十字定位法”,即以BIM模型偏移点为基点,在左右相邻的两个偏移点放置红外线测距仪,反复调整夹角以确定弧形管道中心线,再结合弧形管道的偏移角度,将土建误差带来的各段角度偏转加以修正,保证管道安装位置与结构墙平行。这种测量方法不仅打破了定制带角度的弯头进行角度偏移的传统工艺壁垒,并且是对利用BIM模型集中消差技术的补充升级,完美解决了小弧度管道安装难题。为项目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在整个在机电安装领域掀起了技术革新的风浪。
筑造精品 交通神经的“守护者”
作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卫星厅,T3B航站楼建成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保障能力将提升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助力重庆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交通枢纽。
为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智慧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项目团队整合多项前沿技术,通过虚拟建造技术实现施工过程全仿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技术构建高精度实景模型,结合DeST能耗模拟、CFD气流场仿真及Dialux智能照明分析等数字化手段,打造全国首个数字孪生机场。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创新性地与3D打印技术“跨界合作”,实现跨领域协同创新。
航站楼内,那些酷似科幻电影道具的“飞碟”装置,实则是集通风、消防、广播、航显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这些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罗盘箱,每一个都是传统与科技融合的结晶。(宋 倩)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