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老父亲,竟凭木匠手艺在网络时代成了“网红”。这是古老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新时代传承发扬的生动案例。
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名代表性传承人,石善章每年都要为一些乡邻建木楼。近年来,在直播和短视频“加持”下,他甚至接到了区外的订单,让三江“非遗”在其他省区“落地生根”。
融合传统和现代技艺建木楼
石善章小时候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为了有一技傍身,他长大后就给一些工匠当学徒,因此掌握了木工、竹编等手艺,不但会编竹篓、簸箕等各种竹制品,40年前就已经是同乐苗族乡小有名气的“掌墨师”。
他不但能够独立建造吊脚楼、戏台、廊亭等各种富有侗族特色的木构建筑,制作凳子、桌子、柜子、盆子等各种木制器具更加不在话下。2019年,石善章获评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石善章家现在住的一座双塔式木楼,就是他30多年前自己建造的,造型别致,就是现在也不过时。虽然上了年纪,但他并不固步自封,一直在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把现代建筑的先进理念运用到木构建筑中,希望能为三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发扬光大献点心力。
凭手艺让“非遗”在网上“出圈”
去年,石善章在建造新房时,突然在网上“火”了。
在直播中,石善章带徒弟打造侗族木构建筑的场景,经常吸引几十万人在线观看,这让石善章感到很意外。在当地人眼中习以为常的建木楼现场,却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和热烈讨论。这让石善章对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以及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增加了信心。
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新房主体刚建成,就有客户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找上门来。有来自青岛的客户,请他带队到青岛藏马山旅游度假区景区中国东乐大观园建设几栋木构建筑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大门;还有来自广东的客户,跑来参观、洽谈,请他为他们打造木构民宿。
“不是我‘火’了,而是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火’了!”对于自己的“爆火”,石善章看得透彻,他说,自己并不在乎个人是否出名,只要能让侗族木构建筑“出圈”就好,这也是自己作为一名代表性传承人应尽的责任。
三江有近300名“非遗”传承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侗族地区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技艺最大的特点是建造时以榫卯连接,不用一钉一铆,但却十分牢固,且造型美观,可以经受上百年风吹雨打,兼具实用、工艺价值。
截至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侗戏、多耶)、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7项、代表性传承人4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52项、代表性传承人121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5项、代表性传承人114人、代表性传承团体20个。
这些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非遗助力当地推进乡村振兴,在服务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石红星)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