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城际铁路R1线翔安机场段的施工现场,晨光穿透薄雾,勾勒出一个专注工作的轮廓,他俯身检查钢筋间距时,安全帽下的目光如尺般精准;与班组核对数据时,沾着水泥渍的图纸在他手中铺展,这就是中铁二十二局第四届“十大榜样”——李贵林,一位扎根施工一线18年,让工地变成“科技秀场”的创新实践者。
以“晋江速度”搭建幸福纽带
翻开2012年的施工日志,世纪大道下穿通道工程的进度表上还标注着红色预警。那时的李贵林刚接过这个“烫手山芋”,工地上弥漫着焦灼的气息,那是一座宽32米、长380米的下穿通道工程,接到任务时,距离节点工期只剩45天。李贵林回忆道。
他立即组织技术团队重新梳理施工方案,像拼乐高积木一样优化施工组织,将工程划分为8个施工段,由4个班组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并采用预制吊装钢筋骨架、预拼侧墙大平模和可移动支撑架体系等技术手段有效节约工期。
“最紧张的时候,做梦都在排进度表。”那段时间,李贵林几乎住在了工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建设者们发扬连续奋战的精神,把“不可能”变为竣工验收书上沉甸甸的合格章。“这座下穿通道不仅连通了道路,更连通了政府和百姓的心。”该项目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高度肯定。
让BIM技术成为工地“最强大脑”
不久之后,李贵林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挑战——前埔污水处理厂项目。242米×264米的超大深基坑,18米的开挖深度,错综复杂的工艺管道和机电管线,这个当时全国第八大、福建第一大的单体污水处理厂(30万吨/日)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技术要求十分严苛。为此,公司再次点将李贵林。
“第一次看图纸时,我感觉像是面对一个巨大的立体迷宫。”李贵林坦言。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决定引入当时还属新事物的BIM技术。
“我们要把二维图纸变成三维模型,让每个细节都可视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李贵林带领团队建立了完整的BIM模型系统。通过模型漫游功能,施工人员可以直观了解每个池体的结构特点。通过碰撞检测,提前发现了187处设计问题,并提前进行设计优化,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停工、返工。
“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识图难、交底难的问题,更将施工效率提升了10%。”2020年,项目如期实现每日20万吨污水处理设施通水的节点目标。项目获得“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二等奖,更为公司培养了一批BIM技术骨干。
在豆腐块上“插筷子”
2022年,厦门城际铁路R1线翔安机场段土建预留工程开工。这个项目要在1.56公里的海域进行深基坑施工,面临吹砂填海地质、深厚淤泥层、高水位等复杂条件。“这几乎集合了深基坑施工的所有不利因素。”李贵林说。
面对“在豆腐上插筷子”的挑战,李贵林带领年轻技术员们开展了一系列“五小”创新,采用围护桩导向圈定位技术,有效控制桩位偏差;研发侧墙防水施工作业平台,摒弃传统的脚手架搭设工艺,节约成本近100万元;创新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减少了50%。
“海域砂层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在潮汐作用下水泥浆流失,成桩效果不佳,我们最近还在试验一种新型防流失水泥浆配比技术,提高三轴搅拌桩成桩率,降低深基坑渗漏风险,加快基坑开挖进度。”说起技术创新,李贵林总是充满热情。
通过一系列措施,项目团队解决了吹沙填海复杂地质施工难题,工艺工法达到业内领先水平。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工期提前25%的阶段目标,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青涩学子到项目总工,岁月将图纸上的线条沉淀为生命的年轮。李贵林相信,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技艺在代际间传递的温度。如今,他带领着项目团队,在大嶝岛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建设者的故事。(许侨慰)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