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作为汉、苗、侗等多民族交融区域,其宗祠文化独具特色,承载着从宗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历史变迁。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社会功能的演变是一个由宗族血缘认同向国家政治认同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通过国家制度推动、文化认同整合和地方治理实践三条主线共同实现,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载体。
一、从族群符号到国家礼制:认同转化的制度基础
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的兴起,源于国家制度层面的推动。明嘉靖年间"改土归流"政策要求苗侗地区"建祠祀祖,以明人伦",将宗祠纳入国家礼仪体系。《贵州通志》中"化苗为汉"的记载表明,宗祠建设被视为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工具。清代康熙《上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进一步推动宗祠制度规范化,使其成为国家治理向基层社会延伸的制度纽带。制度性推动使宗祠从单纯的族群认同符号转变为国家治理的延伸。以锦屏县宗祠为例,其始建于明代但大兴于清代,恰恰反映了国家政权对边疆地区控制加强的时代背景。这种制度型转化的本质是中央王朝通过宗祠文化载体,将国家意志渗透到少数民族社会结构中,使宗族组织成为连接国家与地方社会的桥梁。
二、从血缘联结到文化认同:价值观的整合与重构
宗祠社会功能从宗族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的第二条路径是文化认同的重构。如李斌(2013)所言,清水江流域苗侗族修建宗祠不仅是对国家的认同表现,更是构建自身"华夏世胄"身份的重要策略。这一论断揭示了少数民族通过接受宗祠文化实现文化身份重塑的过程。宗祠的教育教化功能在文化认同转化中扮演关键角色。清水江流域宗祠通过祭祀祖先、倡学办学、议事集会等活动传播儒家伦理观念,如榕江县《王氏族谱》记载的"仿汉制建祠,立族规十三条"。宗祠的匾额题词、雕刻装饰等文化符号也承载着国家认同的象征意义。黄振伟(2014)指出的宗祠雕刻既是建筑装饰又是教育资源的双重属性,恰恰反映了宗祠在文化认同转化中的媒介作用。通过宗祠,儒家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社会中,形成了共享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认同整合使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在维持族群特性的同时,逐渐认同并接纳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国家文化体系,实现了从血缘认同向文化认同的转变。
三、从宗族自治到国家治理:社会功能的拓展与整合
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社会功能从宗族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的第三条路径是治理功能的拓展与整合。宗祠不仅是宗族内部事务的处理场所,还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社会的治理节点。宗祠治理功能的拓展首先体现在司法与纠纷解决机制上。黎平县《六洞款》规定"族内纠纷,先告宗祠;不服裁决,再禀官府",表明宗祠成为国家司法体系的前置环节,是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的衔接点。其次,宗祠在经济领域发挥着组织功能,如张应强(2006)等学者指出的宗祠在木材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使宗祠成为地方经济与国家市场体系的连接器。此外,宗祠还承担着民生保障功能,管理族产、赈济族人,补充了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通过治理功能的拓展与整合,宗祠实现了从宗族自治向国家治理的过渡,成为少数民族社会认同国家政治体系的实践场域。宗族组织通过宗祠参与地方治理,既强化了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又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基层支撑。
五、结论
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社会功能的演进,从根本上实现了少数民族从宗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并通过制度推动、文化整合和治理实践三条路径共同实现,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文化逻辑。宗祠作为连接国家与社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纽带,不仅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历史见证,也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作者何惠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建军系衡阳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皇清职贡图>中湖南少数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4YBA258)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