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当下,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遭遇严峻挑战,物质载体消逝与精神价值断裂并存。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具象呈现,传统建筑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技艺智慧,并在空间叙事中构建起集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根基。然而,传统保护模式因物理空间的不可复制性及文化阐释的单向性限制,已难以突破地域壁垒,实现活态传承目标。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为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范式转型的可能,如3D建模技术能精准留存建筑的形态肌理、虚拟现实(VR)技术可重构空间体验的沉浸感、多语种数据库建设能打破语言屏障造成的知识垄断,而交互式移动应用则可重塑公众参与的文化实践方式。本文提出的三重路径选择,旨在探索数字化语境下建筑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传播”、从“专业垄断”走向“全民共享”的范式升级模式,借助技术赋能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文明时代获得再生性传播的生命力。
一、构建3D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平台
传播主体应构建3D建模与VR技术展示平台,系统性整合高精度数据采集、动态建模技术与沉浸式交互设计。首先,建立标准化数据采集流程,借助激光雷达扫描(LiDAR)、无人机倾斜摄影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精度捕捉传统建筑结构、纹饰、材质,并据此生成多层级点云数据与高分辨率纹理贴图。其次,采用非破坏性建模软件如Blender、3dsMax等,对原始数据进行拓扑优化与轻量化处理,通过法线贴图与LOD(细节层次)技术平衡模型精度和终端设备的兼容性。在此基础上,开发跨平台VR展示系统,利用Unity或UnrealEngine引擎搭建交互场景,集成空间音频解说、动态光影模拟与多视角切换功能,高效支持PC端、VR头显及WebGL轻量化浏览。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建筑修复、自然风化等状态变化实施版本化管理,保障数字模型的实时性与权威性,并据此形成覆盖数据采集、处理、呈现与维护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存档与全球传播提供底层架构支持。
二、搭建多语种数字化资源共享数据库
传播主体应搭建多语种数字化资源共享数据库,从标准化、多语言适配与协同共建三个维度开展实践工作。一是要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元数据标准,参照相关框架对建筑的历史沿革、营造技艺、文化象征等属性实施结构化分类,统一数据字段、编码格式,以及语义描述规则,为数据库奠定规范基础。二是要构建多语言智能转换系统,运用神经机器翻译与术语库对照技术,实现建筑档案的自动翻译和本地化适配,同时开发语音合成引擎支持方言及濒危语言数字内容的生成,以解决语言转换与适配难题。数据库架构可采用分布式存储和微服务设计,通过API接口对接国际文化遗产平台,实现数据的跨库检索与动态聚合,提升数据共享与利用效率。三是要建立“专家—机构—公众”协同编辑机制,引入众包模式鼓励学术团体上传研究成果、在地社区补充口述史料,并借助智能审核算法保障内容的学术严谨性,整合多方力量丰富数据库内容。四是要依托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建筑遗产的时空关联网络,将单体建筑与历史事件、民俗活动、地理环境等节点动态链接起来,形成立体化的文化叙事体系,为跨学科研究和教育传播提供坚实的底层知识支撑。
三、开发交互式移动应用增强公众参与性
为实现传播主体开发交互式移动应用,需要将用户行为分析与场景化体验设计作为核心,重构文化遗产的参与式传播范式。传播主体可借助LBS技术搭建虚实融合导览系统,结合增强现实(AR)标记识别技术,在实体建筑现场叠加虚拟重建、历史场景还原,以及匠作技艺演示等内容,使用户能通过手机摄像头触发交互式知识图谱。同时,设计“虚拟建造者”任务链等游戏化学习模块,让用户在拼合斗拱构件、选择传统材料完成建筑修复挑战的过程中,依据操作准确性解锁专家解读视频与非遗传承人访谈。传播主体也可开发用户生产内容(UGC)功能,鼓励公众上传建筑摄影、手绘测稿和口述记忆,利用AI图像识别自动关联文化遗产数据库条目,进而形成“数字记忆共同体”。此外,还可集成社交分享机制,设置文化任务打卡、线上策展和虚拟勋章系统,激励用户形成持续性参与行为。应用底层则应采用混合云架构保障高并发访问,通过A/B测试不断优化界面交互逻辑,最终打造集“教育、娱乐、社交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端文化遗产传播入口,实现公众参与模式从“被动观看”向“主动建构”的转型。
结语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是承载文明传承使命的创造性实践。3D建模与VR技术构建的立体化传播体系,让建筑遗产挣脱了实体存续的时空枷锁,在数字空间中实现了文化记忆的永恒留存;多语种资源共享数据库的搭建,于跨文化对话维度上编织全球知识网络,推动东方营造智慧深度参与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塑进程;交互式移动应用的广泛普及,则将文化遗产阐释权归还公众,在虚拟营造体验中筑牢文化认同的深层根基。三条路径的协同共进,推动着文化遗产传播从技术工具层面的应用向价值本体层面的革新转型。面向未来,相关研究需聚焦智能技术迭代与文化内涵挖掘的有机统一,在数字复原中融入人文关怀、在技术共享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以推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在数字文明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者牛艺晓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讲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