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建筑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群体记忆价值,人民大会堂的柱廊、延安窑洞的拱形门洞等建筑元素以独特的空间语言和装饰肌理,诉说着革命历史的精神脉络与文化传承。作为国家级非遗瑰宝的剪纸艺术,凭借其独特的镂空雕琢手法、精妙的对称美学设计和生动的故事表达,可以巧妙地将建筑符号的形态特征与文化意蕴进行艺术转译。三维建模技术的高精度几何解析能力,能够深度挖掘建筑标识的空间逻辑,而激光切割技术则打破了传统工艺的生产瓶颈,实现了非遗技艺的规模化制造,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承,更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路径的重要实践。因此,研究剪纸工艺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的表达方案,对推动红色文创产品开发、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旨在通过技术融合与设计创新,探索既保持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又契合当代审美与功能需求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提供策略参考。
1红色建筑符号与剪纸艺术的理论基础
1.1 红色建筑符号的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建筑符号通过建筑形态、色彩与装饰元素传递精神内核,典型符号有五角星、火炬。在建筑设计中,五角星常被置于建筑顶部、门楣、立面浮雕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延安革命纪念馆等都采用了这一符号。五角星的五角指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在功能上,五角星不仅强化建筑的庄严感,还通过几何对称性传递秩序与权威的视觉心理暗示。火炬也是重要的红色建筑符号,多用于纪念碑、纪念堂、广场雕塑,在中国革命建筑中被赋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实践哲学意义。建筑中的火炬造型着重展现了火焰的动态线条,通过向上延伸的形态传递革命精神的延续性与感召力,隐喻革命精神在时间维度中的永续传承。
1.2 剪纸艺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剪纸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剪刀与刻刀的并用使剪纸兼具即兴创作与精密雕琢的双重特性,山东高密剪纸的“阴阳刻”技法,通过留黑与镂白的对比强化画面叙事张力。剪纸图案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节庆习俗与道德寓言,例如“二十四孝”、“麒麟送子”等主题,通过重复传播巩固了传统价值观;剪纸的“负空间”创作逻辑与中国绘画的“留白”美学一脉相承,强调了虚实相生的意境表达。在当代,剪纸技艺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其文化价值已超越工艺本身,成为研究中国民间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的重要切入点。
2数字转译与剪纸工艺融合的红色建筑符号文创产品设计
2.1数字化建模与建筑符号提取
数字化建模是红色建筑符号转译的底层技术支撑,众多技术中,三维扫描技术通过激光扫描、摄影测量能够把建筑的比例特征、装饰细节、标志性构件等几何数据转化为点云模型,再经网格化处理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而后,再使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对建筑立面纹样进行模块化拆分,将传统对称式构图转化为可调节的数学参数,不仅保留了原始建筑的美学特征,也为后续符号提取奠定了基础。基于数字模型,设计师可通过特征识别算法筛选出具有象征与集体记忆价值的元素。以五角星符号为例,符号提取需要提取其中心对称性、尖角角度与比例关系;对于火炬符号,设计师应需提取火焰的动态曲线、支撑结构符号,提取后的符号按类别存入数据库,并标注历史背景与应用场景。这是建立结构清晰、可快速调用的红色建筑符号数字资产库的重要环节,可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兼具文化准确性与技术可行性的元素来源。
2.2剪纸工艺的数字转译与重构
剪纸工艺的数字转译是将剪纸的视觉语言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数字参数体系,实践中,设计师可以借助于激光切割技术实现建筑符号的精密再现。首先,设计师先将提取的矢量图形导入切割软件,对于建筑窗格的棂花纹样,需设置不同功率等级以区分主线条与装饰性镂空;对于火炬符号的动态火焰部分,设计师应采用渐变式切割深度模拟手工剪纸的纸张撕裂感。技术转译过程中要保留剪纸的核心特征,调整镂空区域占比控制光影穿透效果;同时避免因切割断点导致结构失稳。设计师可以在三维建模软件上把五角星符号分解为五组渐变放大的同心层,通过Z轴方向叠加形成立体浮雕效果,使剪纸从平面装饰升维为可交互的立体装置。具体操作中,设计师先将五角星拆成五个逐渐变大的相同形状,像套娃一样一层层叠起来,每层之间拉开垂直距离,从下往上由大到小堆高,形成金字塔式的立体结构。接着,给每层边缘加上斜面,让线条从平面变成立体的棱角;最后,调整层与层之间的连接弧度,让整体造型既有剪纸的锋利感,又有柔软流动的视觉效果,完成后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设计师还能在装置里藏入压力传感器,当按压不同层级时,对应位置会亮起暖黄色的光晕,从而借助用灯光讲述革命历史的星星之火如何层层传递。
2.3红色符号的叙事化场景融合
在红色建筑符号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层叠剪纸结构,结合光影媒介,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以灯具设计为例,设计师可将延安宝塔山建筑轮廓转化为六层透光剪纸罩,每层对应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事件剪影,灯光穿透时,用户旋转灯罩可看到“红军长征-大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的图像渐变。在装饰画创作中,设计师采用可变透明度薄膜印刷技术,让天安门城楼剪纸图案与背后的文字标语产生动态叠加效果,引导用户主动探索红色文化。设计师还能在文创产品中嵌入压力感应与AR识别模块,当用户触摸剪纸挂饰上的五角星符号时,内置传感器触发音频模块播放对应历史事件的现场录音;在剪纸拼图游戏中,用户每拼接完成一组建筑符号即可解锁一段口述历史影像,以此来建立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情感联结。场景化设计最终实现红色符号从文化标识到生活体验的转化,使革命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红色建筑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表达需利用数字建模技术,精准提取符号的形态特征与文化语义,建立可编辑、可拓展的数字资源库;剪纸工艺的数字转译可实现在保留手工特征的同时,实现立体化、动态化的符号呈现。叙事化场景融合借助光影交互与AR技术能够将红色建筑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记忆载体。后续,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在符号转译中的应用,推动红色文创从文化输出向价值共鸣的深层转化。
(作者张洁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时装艺术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数字记忆视角下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保护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5QN0455);2025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情感化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博文创产品系列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4JK0028)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