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红色场馆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5-04-22 10:17:2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郭慧祯责任编辑:xmt01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实现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红色场馆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蕴含着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以独特的叙事场景与丰富的实物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理论灌输强、实践体验弱的现实困境,导致学生在单一课堂讲授中难以真正产生情感共振。红色场馆所具备的具象化展陈、沉浸式情境,以及互动性叙事,恰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通过营造强烈的历史在场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推动思政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更深层次的价值内化转变。本文聚焦红色场馆的教育赋能潜力,从资源重构、情感激活、机制创新等不同维度,系统探究其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方法,以期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提供切实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一、红色场馆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场馆通过重构教育空间的物质形态与精神谱系,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平面化叙事窠臼。当文物集群、全息投影与交互装置共同构筑起多模态叙事场域时,沉睡的历史基因被具象化唤醒,使褪色家书里的墨痕承载革命者呼吸的震颤、鏖战沙盘上的推演轨迹重塑战略智慧的博弈内涵。这种立体化资源载体不仅通过视觉震撼弥合了理论阐释的疏离感,还在触觉共鸣中激活了具身认知的深层通道。相较于课本图文的单维呈现,场馆特有的时空折叠效应使学生能穿梭于历史现场与当代语境,在光影交织的沉浸式对话中,实现微观个体叙事与宏观历史逻辑的互文印证。思政教育由此挣脱了单向灌输的据点,转向依托空间符号的隐喻张力,让学生在亲历历史的具身实践中,于无声处完成价值认同的自我淬炼,最终在认知迭代与情感共振中实现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二、红色场馆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开发沉浸式主题实践课程

  院校应开发沉浸式主题实践课程,以“场景重构—角色代入—互动反思”为主线,打造模块化、可迭代的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院校应紧密结合红色场馆特色,将革命历史、人物精神及政策理论等转化为“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等主题单元。例如,针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可设计“星火燎原”课程包,围绕“挑粮小道”场景构建“重走革命路”任务链,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中,以革命者的视角完成物资运输、战略研讨等历史还原任务,实现对革命历程的深度体验。在教学手段上,院校可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创新,通过集成虚拟现实(VR)漫游、增强现实(AR)场景叠加、全息投影等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课堂。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红军长征翻越雪山的艰难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极端条件对意志的考验;通过AR扫描场馆文物,触发历史人物“口述史”影像,增强历史叙事的交互性和代入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课程评价方面,院校要建立动态优化的评估机制,持续关注过程性指标,重视学生的反思日志和小组共创成果。院校可要求学生根据场馆参观撰写“历史人物书信”或编排红色短剧,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二)构建校馆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为推动红色场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院校需构建“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协作体系,打破学校与场馆间的合作壁垒。在顶层机制建设上,高校党委与场馆管理机构可联合成立“红色教育协同中心”,并签订《校馆协同育人协议》,以明确双方在课程开发、活动组织、人员互聘等方面的具体权责。例如,可约定场馆每年为高校预留专门时段用于开展专题教学;高校则利用自身学术优势为场馆提供相关研究支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在资源整合方面,应搭建“场馆资源库—学校需求库”双向匹配平台,将场馆内的文物、档案、口述史等资源,按照“历史事件”“精神谱系”“地域特色”标准分类梳理。思政教师可将相关资源转化为案例库、教案集、微课视频等教学素材,同时设计“红色研学路线图”,将区域内多个场馆串联形成主题联动。例如,设计“建党精神寻根路线”,串联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场馆,让学生在跨时空的参观学习中追溯精神根源。在活动运营方面,应建立“必修+选修”双轨活动体系,将场馆实践纳入思政课学分考核,确保学生参与的基础性。同时,开设“红色故事宣讲团”“革命文物策展工作坊”等第二课堂项目,鼓励学生自主策划展览、担任志愿讲解员,在实践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校馆协同育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结语

  红色场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交融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之举,又是创新育人模式的关键突破口。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桥梁,红色场馆借助革命文物、英雄事迹,以及场景复现等方式,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了解的精神图谱,使青年学生在感受历史温度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本文提出的沉浸式课程开发、校馆协同机制等策略,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度困境,通过“情境浸润—主体互动—资源再生”的闭环设计,达成了教育主体、场域与方法的系统性变革。这一实践路径的构建既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又为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的转化提供了方法论启发。展望未来,只有不断推动场馆资源与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入促进“在场学习”与“价值生成”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将红色场馆建设成为培根铸魂的“社会课堂”,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兼具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的优秀人才。

  (作者郭慧祯系郑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非遗”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路径研究+TZGC-JGXM-2024-99)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