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走进古都陕西西安东北域的某商住项目现场,正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项目总投资6.9亿元,去年3月1日开工,合同工期17个月,目前总工程量已完成60%,预计会提前交工。”中央企业劳模、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对记者说。
24年,一个人的技术之路能走多远?张烈霞用自己的成长给出了答案。她的作品中,有高耸入云的超高大厦,也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极限创新。24年间,她在钢筋水泥丛林里写下了一名建设者的奋进诗篇。
5年考下5个专业证书
每一份练达都起于稚嫩,每一种杰出都始于平常。2001年,张烈霞大学毕业来到中铁二十局六公司,从最基础的资料员、测量员干起。但走进建筑工地伊始,她就接连“受挫”。
第一次是到钢管五拱桥项目做资料。首次下工地,刚出校门的张烈霞穿着白裤白鞋。然而,当她踏上几十厘米宽的箱梁,望着桥下湍急的渭河,不由得双腿发抖、头晕目眩,只好战战兢兢地爬了过去。等回到地面才发现,白裤白鞋已脏得只能扔掉。张烈霞意识到:“原来,干工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在垃圾场测量放点任务中,她拿到了价值十几万元的测量专业仪器——全站仪,却发现说明书和屏幕显示全是英文,只好硬着头皮边琢磨边操作,第一个点竟放了两个小时之久,紧张得她满头大汗。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大学所学远远不够。”
知不足而后学,对干工程的人来说,现场就是老师。她主动要求从资料岗调到了技术岗,并开始了技能提升“长跑”——接连考取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以及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证书。2016年,她已经一步步从技术员、技术主管、工程队长成长为能够对大型项目技术全权负责的总工程师。
创新改写工程极限
高山成其高,必有绝悬陡峭,攀越方可登顶。技术之路亦然,不挑战高难险,不改写不可能,则绝无造极之理。
2018年,张烈霞作为技术总工接手中铁二十局中标的首个超高层项目——西安高新科创园。222米的钢混结构高楼,地基是一般房建工程的3倍,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降水”。 “基坑面积2万多平方米、深度20.5米,施工中需要将地下水位降得更低,才能做防水、打地基。”张烈霞解释说。
随着基坑开挖的深入,传统的坑边降水法愈显吃力,眼看回涌越来越大,张烈霞心急如焚。“采用传统方法降水需要半年,等不起。”她在翻烂了47本规范后,创造性地采用坑内降水法——在基坑中打了3个降水坑,加大抽水量;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浇筑封底混凝土和护壁混凝土,形成第一级基坑;对于比基坑还深5—8米的电梯基坑,放入护筒及污水泵,将坑内水位降至垫层底后,用高分子自粘胶膜织成防水网,再浇筑混凝土。
“这么深的基坑居然滴水不漏。”基坑完工,验收人员惊叹不已。该项目荣获1项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陕西省省级工法。
很快,更棘手的挑战来了。“75天完成两所学校共2.1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保证1700多名孩子按时开学,同行了解情况后都说是‘天方夜谭’。”2024年6月,张烈霞开始负责西安市未央路小学和第75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
张烈霞和同事与时间赛跑,赶晴天、抢雨天,为了破解空间瓶颈,创新提出大跨度钢结构悬挑工艺,让钢框架结构“倒着生长”,搭积木般自上而下施工。
两个多月,她们从挖土、打桩到室内精装修、跑道铺设,节节推进,最终在开学前完整交工。
刚柔相济的生命张力
张烈霞恰如其名,“刚”的部分果敢、坚毅、热烈,而“柔”的部分如深水静流、霞光和煦。这样刚柔相济的性格并非天生使然。“2007年爱人重伤致残,家的重担落在了我肩上,我必须坚强起来。”张烈霞说。
生命的刚性一旦被激发,其韧度甚至让她自己也感到吃惊。当甲方和监理惊讶于在男性居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一位女性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张烈霞说:“不分性别,房建人都是特种钢。”
“在工程技术领域,我这个年龄的女性,能干到总工的很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张烈霞颇为感慨。
张烈霞的内心深处,别有一番细腻情致。在未央路小学改扩建施工中,为了3毫米的钢结构偏差,她连夜复测6次,因为“用显微镜做工程的诗人”是她的匠心律条。遇到有工人嘀咕,“用得着那么较真吗”,她指着远处居民楼的万家灯火说:“我们建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万千人的家。”(毛浓曦 祝盼)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