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尘土飞扬的景象,听不到刺耳的机械噪音,看不到杂乱堆放的建筑垃圾,取而代之的是一派井然有序的绿色施工场景。由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江苏理工学院项目,以140万平方米的恢弘体量,在太湖湾畔勾勒出“最美湖湾城”的崭新轮廓。
江苏理工学院效果图
作为一项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包含56栋单体建筑的大型工程,江苏理工学院项目建设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自然少不了。如何将大量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江苏理工学院项目团队在绿色施工和无废理念的引领下,创新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混凝土废料现场转化为再生透水地砖等再生建材,河道淤泥经过科学处理后作为绿化用土等综合利用,并引入智能制造技术一改粗放建造方式,生动诠释了“无废工地”建设的生态环保理念。
探索一条绿色施工新路径
江苏理工学院项目地处常州市武进绿建区,建设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等56栋单体,计划于2026年5月竣工,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绿色建筑新标杆。中建八局总承包项目团队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以“源头减废”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探索出一条绿色建造的新路径。
校史馆效果图
绿色建造源头减废理念体现在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桩基施工阶段,项目团队创造性地采用BIM建模技术,对9758根工程桩进行精准“把脉”。项目技术总工陈俊杰告诉记者,大部分设计长度为50—57米的超高强管桩在达到终压力后,仍有5—10米无法完全贯入地层,此时刚完成100多根工程桩施工,如果不及时变更桩长,后续截桩将产生大量混凝土垃圾。为此,项目团队联合地质专家,通过土层承载力分析和多次论证,优化桩长设计,减少冗余桩长。
这场“桩基革命”让总长27万米的桩基工程实现了“零废桩”的奇迹,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正如陈俊杰所言:“我们不是在缩短桩长,而是在延长建筑的绿色生命。”
在BIM中心,工程师们正在进行一场“毫米级的绿色革命”。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数字孪生技术,每根钢筋都有了“数字身份证”,砌筑排版精确到每一块砖的灰缝。三维模型的引入让项目节约了7.83%的砌块用量,单层成本直降万元,避免了数百吨建筑垃圾的产生。
此外,项目探索“永临结合”模式,让临时设施获得第二次生命:施工围挡变身永久围墙,临时道路“转正”为园区市政路,就连移栽的树木也成了未来校园的“原住民”。“我们要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陈俊杰望着工地如是说。在这片热土上,绿色建造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五分法”掀起资源化利用风潮
江苏理工学院地处运河生态网络的重要一环,项目不仅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校园设计,还开展了施工现场垃圾“五四”分类运动,让建筑垃圾“五分法”分类成为新风尚。五类建筑垃圾(无机非金属类、金属类、木材类、塑料类、其他类)与四类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各得其所。陈俊杰介绍:“我们编制的《 无废工地建设口袋书》,作为‘无废工地’建设和‘垃圾分类’的迷你型工具书,已成为工友们的绿色行动和无废行动的指南。”
项目混凝土总量约30万方、钢筋总量4.3万吨、钢结构总量5654吨……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工地产生建筑垃圾如何处理?是废弃了吗?答案是:没有,有价值的建筑垃圾全部已经利用!这得益于项目打造的全国首例建筑垃圾分布式处置系统,堪称“工地上的魔法工厂”。
记者看到,现场不同施工片区设置了八个智能收集站,如同“绿色哨兵”般自动识别垃圾种类并绑定责任人数据,当混凝土、模板、木方、钢筋等料区满仓时,自带触发调度系统,通知绑定的30余位操作人员将设备移动至该收集区。随后,两台分布式就地资源化系统便化身为“变形金刚”进行就地资源化处理。
分布式就地资源化系统
陈俊杰介绍,这两台分布式就地资源化系统可以分别处理混凝土类和加气块垃圾,在收集站自动实施称重、倒料、除尘、处理、金属剔除,并产生自带级配的再生砂石。“目前已处理4000多吨各类垃圾,平均每天处理10吨左右,高峰期每天可以将20余吨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处理为再生砂石骨料。”他说,这些再生砂石骨料可以直接取代机制砂用于项目道路回填等多种场合,其工作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真正做到了建筑垃圾不出现场、变废为宝。
项目还引入智能监管系统,为每吨垃圾颁发数字身份证。采用视觉识别自动分类、物联网实时追踪、区块链存证确保数据真实、AI算法优化处置方案,这一套数智化管控系统建立可信数据库,不仅可以指导现场管理,更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的绿色建造经验。2024年4月,此方案还被收录入《常州市绿色建造试点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当每块废料都获得新生,当每个数据都创造价值,这座“无废工地”建设里程碑正书写着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未来篇章。
“三绿三低”为无废工地建设铺路
当江苏理工学院以“百年学府”的远见书写新故事之时,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通过绿色能源、绿色装备、绿色建材,实现了低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低碳办公生活区、低废弃物现场的“三绿三低”,用绿色建造标准打造了一个新时代绿色校园建设的典范。
如何选择绿色建材是实现“无废工地”建设的重点,也代表了低碳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漫步工地,记者仿佛置身绿色建材的博览会:外立面采用会“呼吸”的水泥纤维板,像给建筑披上环保防晒衣;内隔墙的ALC板轻若羽翼,却有着钢筋混凝土的坚韧;地面铺装的PVC地毯,演绎着“以塑代木”的绿色变奏。“这些材料不是冷冰冰的构件,而是会讲环保故事的绿色使者。”陈俊杰眼中闪烁着热忱。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校史馆这座近零能耗建筑时,项目在楼顶安装了2000多平方米的光伏一体化板材,为建筑节能降碳。“这座近零能耗建筑,是我们献给未来学子的一首绿色诗篇。”陈俊杰说。
行走式建筑3D打印机器人
钢筋绑扎机器人、激光整平机器人、行走式建筑3D打印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机器人如同“精准的工笔”,描绘着毫米级的建筑美学,相比传统机械,这些智能装备更加精准、绿色、节能。采用装配式化建造方式的49栋宿舍楼一体化卫浴卫生间,不仅在节能环保方面更上一层,更让建造效率提升了60%。
绿色施工开展和无废工地建设,目前已为江苏理工学院项目累计节约成本1320多万元,经济效益突出。同时,项目成立了由党员领衔的技术攻坚小组,在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和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无废工地”建设试点工作小组的指导下,预计全周期可降低碳排放量约3.7万吨,环境效益明显。
此外,项目还与常州市城管中心、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共同开展了“绿色施工-建筑垃圾数字化管理”课题研究,并成功立项江苏省建设系统科研项目,以科技手段为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转化提供了一条可探索新路径。(本报记者 王海霞)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