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晋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就到了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已经建设了整整8年。随着画卷徐徐铺展,雄安新区城市雏形全面显现。
8年栉风沐雨,8年沧桑巨变。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考察,并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3次视察雄安,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雄安、怎样建设雄安明确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雄安新区正朝着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稳步前行。
绿色雄安
“推门见绿”成为常态
从2017年设立新区以来,绿色一直是雄安的标签之一。在雄安,绿不只是一种颜色,可能是一汪水、一度电、一座建筑、一座公园,更是一种理念。
雄安高铁站向西几百米,是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
“这是一座真正的零碳建筑。”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设计管理部机电设计经理张文亮告诉记者,“所谓零碳,指的是建筑从破土动工到最终归入尘土那天,全生命周期总碳排放是零,不消耗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
要建设零碳建筑,理论上有许多技术路线。对中铁建来说,是第一次进行探索。过去许多纸面上的推演,在建设过程中慢慢变成现实。
这座零碳建筑的秘密,要从地底说起。在展示中心及周边的地下,有60口深达150米的地源热泵井。夏天将室内热量排至地下,冬天将地下热量取出供室内使用;晚上把热量储存起来,白天使用。张文亮介绍,雄安地热资源非常丰富,这条技术路线经过两个冬天的实践,证明行得通。
在建筑本体上,从建筑外立面到玻璃幕墙都进行了精心选择。比如,外立面包了25厘米厚的保温层;玻璃幕墙则选用了很厚的玻璃,并配备了中空内置的遮阳系统。
抬头望,穹顶上的玻璃幕墙有一部分颜色很深,是光伏发电玻璃。从设计之初,这种颜色特殊的玻璃就成为建筑艺术化设计的一部分。张文亮介绍,这是对建筑光伏一体化的探索,通过安装储能电池,可以实现对太阳能发电的储存与使用。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样本,也是一个起点。”全程参与建设的张文亮说,“在这里探索成功的技术,然后复制推广出去。”
雄安新区启动区中部,南北贯穿着一座中央绿谷。作为启动区生态空间的骨架,它北起北林带、南至白洋淀,南北长达7公里、东西跨度3.2公里,总面积达500公顷。
雄安集团生态公司工程建设一部部长王峰表示,在建设者眼中,这就是雄安的“中央公园”。它以一廊、双谷、三湖、十八园为总体结构,塑造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景观风貌。这一因地势开发而成的生态廊道,两侧是宽阔林带,中间是水系,整个水系通水后,将与下游白洋淀连通,未来可实现水上游船通航。
如此系统的生态工程,在执行层面上全是细节。王峰说,驿站、便利店、卫生间、步道、直饮水等都在逐步完善。建设者们不但要懂土木,还要学习选择树种、搭建水系等。
去年,启动区迎来首家央企入驻。入驻之初,这家央企就与新区有关部门协商,希望能改造进入公园的入口,让员工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公园。
雄安集团生态公司园林事业部部长吕聚林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疏解企业,公园优化设计了入园动线,进行无障碍化设计,将公园与企业园区联通,让该公司员工走出办公室就能进公园。如今,大家中午休息时,都愿意去公园散步。
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正在启发着中央绿谷接下来的建设与运营。如何让疏解企业能在雄安被绿色环绕,是建设者们每天都在琢磨的事。
科技雄安
这里的建筑“会呼吸”
技术突破,智能建造助力科技雄安跑出“加速度”。
3月17日,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一台巨型3D打印机正在“打印”着一座大剧院。近4000个单元块通过毫米级精度打印后,由机器人完成空间定位安装。“雄安之翼”项目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3D打印应用工程,即将成为雄安艺术新地标。而这一创新实践,正是雄安新区以智能建造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自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雄安新区以数字孪生城市为基底,按照“智能、绿色、创新”要求,以智能建造多场景应用为抓手,大力推广数字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协同、建筑机器人应用、装配式管廊等,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逐步推进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电脑程序精准控制打印,智能安装机器人可自动识别复杂空间位置,配合全域感知系统,将安装误差控制在正负两毫米以内。”中电建河北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产品与设计部负责人张细荒介绍,目前“雄安之翼”项目塔楼钢结构主体已完成,需要进行3D打印的建筑构件已启动数百平方米的局部试生产。
示范工程的突破性实践凸显着雄安的创新特质。在启动区核心位置,总建筑面积约106万平方米的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现场,BIM技术正与智慧工地系统深度融合,一个“数字孪生”工地也正在同步搭建。
截至目前,新区已培育37个智能建造示范工程项目、50个智慧工地项目,其中13个智能建造重点工程和21个星级智慧工地通过专家评审认定,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雄安经验”。
从“一张白纸”到“未来之城”,雄安新区用近8年时间逐渐完成智能建造的体系化构建。在这座年轻的城市,“妙不可言”的智能建造场景画卷正在徐徐展现。
若将城市比作生命体,被称为“雄安之眼”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便是其大脑。这个春天,DeepSeek系列大模型接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一场悄然兴起的科技革新正在升级这座城市的治理方式。
“仅用3天时间,我们就实现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又用了3天时间,我们完成了界面化管理,算上后续测试,前前后后用时不到10天,这就是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向上、向智探索的速度。”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系统部部长罗尚宗说。
作为雄安新区“一中心四平台”数字城市架构的核心枢纽,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借助全栈国产化技术,完成了DeepSeek—R1千亿级参数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该模型基于国产鲲鹏芯片、昇腾AI(人工智能)集群以及雄安云平台,实现了从算法框架到应用服务的全链条自主可控。“这不仅满足了新区数字城市的安全需求,更通过高性能算力与开源生态的结合,为构建城市级AI能力中枢奠定了坚实基础。”罗尚宗说。
展望未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将进一步深化大模型与数字城市的融合创新,输出可复制的“雄安经验”,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方案。“雄安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未来之城’的生动诠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罗尚宗说。
创新雄安
从“新区”到“创新之城”
承载“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依然年轻,而“新”的含义已更多地向“创新”转变。
“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说,雄安新区以创新的思维抓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以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为例,雄安以赛为媒,汇聚起先进技术、前沿产品、最新创意、院士专家、权威机构等创新要素,涌现出“北斗+室分”等一批原创性、首创性领先技术。其中,许多项目团队选择落地雄安。
在雄安,还能见到智能巡检机器人走进雄安智慧农业科技园“上班”,智能网联公交车在容东片区试运行……2024年是雄安新区实现“聚要素”的重要一年,形成了人心向往、要素汇聚、合力共建、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1月18日,“AI之夜 星空梦想”活动在雄安新区举行,汇聚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创新企业代表,共同探讨AI如何塑造美好未来。
2024年,雄安在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领域完成两件大事:10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雁翎大街的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11月,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新区揭牌成立。
以此为契机,中国时空、航天科技商业卫星等60多家上下游企业汇聚于此,一个重要的未来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我们把承接疏解作为推动发展的重大资源,坚持以承接疏解促进发展,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布局。”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国华说。
据介绍,雄安新区吸引央企分支机构300多家、疏解配套单位1200多家落地。其中,电信、联通、移动等运营商布局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此外,中化、华能将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迁驻,带动上下游企业落地布局。
在吸引创新人才方面,雄安新区推出顶尖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引进及重大平台落地奖励等16条政策措施,为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聚集新人才。
通过深入实施“雄才十六条”、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开展系列“雄安行”活动等措施,各类高端高新人才纷至沓来。目前,“雄才卡”已累计发放1.4万余张,雄安新区正形成高等教育和科研人才密集区优势。
“这里有优越的创新创业条件,有京雄‘同城化’公共服务,高品质‘好房子’职住平衡,林淀环绕、水城共融”,张国华说。设立8周年的雄安新区,人才与现代化城市同生共长。
再回望这8年,从诞生之初的“新区”起步,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再到锚定“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和“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的蓝图,“新”字贯穿始终,伴随雄安新区前行。
潮起白洋淀,扬帆再起航。今日之雄安,澎湃着生机勃勃的无穷力量,升腾着日新月异的万千气象。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