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上海为6000多栋优秀历史建筑 “全面体检”延寿

2025-03-19 10:38:26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李 蕾)责任编辑:xmt01

  始建于1882年的张园是上海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张园一期经过一番改造后,人气爆棚;然而,张园一期改造揭开面纱之前,其中的12幢优秀历史建筑和4幢文保建筑保护点,已作了一番“全面体检”。为百年老建筑“体检”的,是来自同济大学的顾祥林团队。

上海为6000多栋优秀历史建筑 “全面体检”延寿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为老建筑做检测,就好像‘看病’一样。”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顾祥林说,好比通过抽血、拍X光片等体检获取建筑信息,再根据需求做性能提升的具体方案。

  可是,深藏在建筑内部的结构性能如何检测?除了获取建筑的几何信息计算荷载之外,最开始的方法是通过目测、钻芯取样,检测结构材料中的成分后进行力学分析;同时,对房屋是否倾斜、是否沉降等做跟踪检查。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一些不方便取样的地方,可以使用无人机获取建筑的几何信息,甚至可以通过无损检测,在不损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检测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

  上海的不少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曾接受过顾祥林团队的检测。如今的热门打卡点,位于四川北路苏州河畔的标志性建筑——上海邮政大厦的第一次“体检”,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外滩33栋优秀历史建筑,顾祥林团队也为它们一一做了“全面体检”。

  开工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请专家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体检”。

  顾祥林团队自从接到“既要加固又不能破坏其风貌”的要求后,就一直在跟踪这幢楼。这类老建筑的普遍问题在于,当年建设所采用的结构、材料标准偏低,多年使用后暴露出诸多问题。顾祥林强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加固问题。整个团队在这幢建筑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前后评估过两次并加固过一次。

  采用昂贵但易维护的方案

  修复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邮政大楼有地下室,地下室积水造成一部分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影响到建筑的结构。

  如何加固这些钢筋和混凝土?一种是传统的打钢板的方案,类似于给建筑“打补丁”,价格比较便宜;另一种是用碳纤维加固,薄薄一张纸厚度的碳纤维贴上去,就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这在当时是新型材料,价格比前者要贵近10倍。经过多方讨论,最终,昂贵但是更易于维护建筑原貌的碳纤维修复方案被采纳。

  而这正是顾祥林团队一直坚持的“可逆原则”。“哪怕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若干年之后,也会更新换代,因此现在采取的结构性延寿措施要能够方便以后剥离后使用新技术。”

  “这就好比创可贴,能比较方便地更换。”余倩倩形象地比喻说。传统加固做法是通过切割并更换钢板,但这种方法会产生新问题,如焊缝重新开裂,导致反复地开裂与修复。相比之前,碳纤维本身很轻且强度极高,防腐蚀性能也很好。

  为了验证这一论点,团队用多层碳纤维片贴合到钢结构上的受力部位,每片厚度仅约0.167毫米,相当于一层布。实验结果显示,无论用碳布或碳板都能有效提升疲劳寿命,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提升2—3倍,从而达到降低负荷、闭合创口、抑制开裂等作用。

  如何利用AI为建筑延寿

  在为建筑做“体检”之前,还有一道重要工序——结构性延寿的机理研究。

  “建筑的结构就像人的骨架一样。不了解变老的机理,如何让它们变年轻?”这是顾祥林经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机理研究,就是要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其性能退化?受到荷载、环境的作用后,结构性能如何演化,有何规律?该采取什么措施控制这些变化?

  这方面的研究,做起来并不容易。顾祥林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做研究不能凭感觉,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很多是在工程中发现问题;在实验室里,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收集数据、发现规律。上海有6000多栋优秀历史建筑,需要更多的“啄木鸟”为他们做体检。

  “如果是超高层建筑的检测,可能将更多依靠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爬墙机器人等。”顾祥林坦言,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清一个现实:无论怎么获取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信息。“因此,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根据有限数据来模拟,或者借助数据大模型来预测如果灾害来了,该如何做结构预警、结构响应等。”

  顾祥林呼吁,老建筑是上海流动的历史文化,对这些老建筑的保护需要定期做检测,而不是有改造需求才做。(李 蕾)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