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中建二局跑出“追光”加速度——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实现首批并网发电

2025-03-19 10:11:38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东坡 顾梦璇责任编辑:xmt01

  3月12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首批5.28万千瓦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正式进入运营阶段,为工程后续全容量投运打下坚实基础。

中建二局跑出“追光”加速度——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实现首批并网发电

  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一期项目占地面积达8000亩,设置76个光伏阵列区,共计安装45万块单晶双面光伏组件,建设1座220千伏升压站和1座总功率为50兆瓦储能电站,总装机规模达25万千瓦,对当地能源结构优化和供电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统筹 绿电源源出高原

  项目地处海拔3500米至4010米的川西高原,高海拔、气温低、季节性冻土、复杂的地质结构给项目施工带来很多困难。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保障首批并网发电,项目团队挂图作战,细化分解重大里程碑节点,及时采取纠偏措施,设置2座高压氧舱,高峰期投入机械67台,作业人员达900余人,仅用79天就完成C区38个方阵支架、16个方阵组件安装施工,64天完成升压站安装,快速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地处高原,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左右。面对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项目设置2座高原氧舱,帮助工人快速恢复身体机能,有效缓解高原反应。项目团队发扬“老西藏精神”,克服缺氧、高寒、低温等困难,发扬工匠精神,把“缺氧不缺精神”投入到光伏组件等设备调试工作,推动项目实现高品质履约。

  从高空俯视,漫山遍野的太阳能“光伏板”似铠甲一般整齐排列成光伏方阵,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极目眺望,清晰可见远处的雪山,与绵延到天际的高原草场,构成了一幅绿色能源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草光互补 铺就生态致富路

  红原县安曲镇拥有优质的天然草场,畜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开工伊始,中建二局建设者就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到建设全过程。

  项目建设的升压站和储能电站需要将草皮连根带土剥离。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高原草场的扰动,更好地恢复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项目在四川草原科研院的专业指导下,创新采用“起—存—养—复”四步法,精准剥离1.8万平方米草甸,送入恒温恒湿的智能养护暖棚。棚内,草甸如“绿色魔方”整齐码放,水雾系统定时喷洒,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存活率高达95%。暖棚采用高透光材料,为草皮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待光伏板安装完工后再进行回铺,从而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项目团队考虑到当地牧民的放牧需求,光伏组件支架最低点离地间距不小于2米,既能充分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草地水分的蒸发,又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发电、畜牧两不误,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双绿色生态开发模式。

  科技赋能 智造能源新引擎

  在零下20℃的川西高原施工是什么体验?冻土硬如钢铁,寒风利如刀割。为确保进度,项目团队创新应用多项技术,赋能项目智慧建造。

  由于施工面积广阔,人员高原反应强烈,项目采用光伏铺装机器人进行光伏组件安装,单台光伏板铺装机器人每小时可铺设80—100块光伏板,作业速度是同等人工4倍,大幅降低了运输损耗。

  面对季节性冻土,项目创新“先引孔、后回填”工艺,在“冻豆腐”地层打下7万根螺旋桩。升压站混凝土养护暖棚内,电热风炮自动控温,管理人员手机远程监测,28天完成常规需60天的工程。

  作为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的50兆瓦储能电站,配置磷酸铁锂电池集装箱储能系统,可将储能电池与光伏发电装置连接,形成一个具有自动充放电功能的电网,在两小时内可充电或放电5万度,不仅能发挥日内电力调节作用,同时也能改善电网安全稳定水平。

  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达4.5亿千瓦时,可满足21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每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相当于植树2000万棵。如今,在红军长征走过的红原草原,光伏板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更照亮了牧民的致富路。这里的光伏项目,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王东坡 顾梦璇)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