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行业从“快速发展期”转入了“低速缓冲期”。房地产用人市场的“冷却”,导致原有人才供给的闭环被打破,造成土建类专业市场上的人才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土建类专业的转型、改造和升级势在必行,国家对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质量发展也必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土建类专业实践体系的现状:
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大多数的任课教师是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就进入大学开展教育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实践经验缺乏。
2、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目前学习的教材内容比实际工艺落后3-5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学生无法学到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达不到行业的需求。
3、实践教学学时有限。有些高校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6%-30%。实践学时中大多是课程设计类的课程,真正的社会实践学时更是少之又少。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邀请企业领导进校讲座、召开座谈会和访企拓岗等层面,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
5、实习实践形式单一。受到专业、安全等现实条件制约,大多数学校的土建类专业安排学生开展参观见习、专业岗位调研、专业课程设计等内容,最为重要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存在走过场、走形式。
二、重构实践体系拟采取措施:
结合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日本“产学官”产教融合经验和国内近年来“产学研”、“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加强:
1、从课程体系上改进。构建“2+1+1”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即“基础+实践+应用”三个阶段。“2”是前两年系统学习通识类课程和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1”是第三年开展项目化教学,将实际工程项目案例融入课程教学。“1”是第四年是应用实践,学生跟着导师进团队、做项目,提早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2、从师资队伍上改进。懂管理、会技术和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学生学好专业的前提。一是对专业教师开展考核评价。制定专业课教师教学标准,达到任课条件的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培养自己的专业课教师。鼓励教师开展与课程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专业技能,培养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引入符合条件的教师。面对社会招聘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四是推进校企职称互聘互认的人才共享机制。推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教师双向流动,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社会培训和服务等。
3、从实践教学上改进。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一是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应用过程,加深理解。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或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通过向师生分享自己在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实践平台上改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VR虚拟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实践渠道。一是拓宽线上实践平台。通过慕课和网络开放课程,学习工程施工、BIM等核心专业课程的内容;二是开发核心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学生在工程一线实习的真实场景,了解技术工艺的流程和方法;三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和相企业联合组建产业联盟、共建产业学院、校外实践基地等解决学生实习实践;四是建立学生专业实践社团。依托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兴趣,打造技术过硬、专业水平高的优秀学生。
5、从考核体系上改进。打破课堂与行业的壁垒,将前沿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经验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从一个学生到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一是按照企业的需求对每个学生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能力、施工图识读能力和工程现场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二是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校共同组建学生核心课程和核心能力的评价机构。公开评审过程,用人单位和在校学生的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6、从体制机制上改进。为保障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联动机制。一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校多方参与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替代等重大决策;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任课教师核心能力评价》、《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等各类规章制度,健全符合社会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人才制度体系。
三、总结与展望
在产教融合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通过对土建类专业六个改进的实践体系重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加快推动传统的土建类专业向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交叉学科迈进,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作者刘成波系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产教融合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土建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CJYJ202302);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三期就业实习基地项目(2023123027526)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