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是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及黔桂交界山地的民族,在长期适应喀斯特山地的过程中,发展出以干栏结构、石木建材和依山布局为特色的建筑智慧,与其生存环境高度契合。其传统民居以砖墙、瓦顶、矮楼为典型特征,多倚山而建,聚落布局依地形错落分布。然而,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正面临快速消逝的危机;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也使民族地区面临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碰撞,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发展需求成为了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仫佬族特色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探究这些空间特征背后的人文逻辑不仅能够拓展民族建筑研究的理论深度,更有助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提炼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基于此,文章将深入分析仫佬族特色民居承载的人文精神内涵。通过建筑装饰、空间布局系统性解读,揭示物质空间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映射关系,并提出其现代化表达与传承路径,旨在为传统建筑保护以及文化精神的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仫佬族建筑形态的人文内涵
1.1 建筑装饰符号的信仰投射
仫佬族建筑的装饰符号体系中,木雕、石刻与彩绘不仅起到装饰作用,同时也是族群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门楣中央雕刻的牛首纹样,犄角弯曲的弧度与八卦纹结合,牛在农耕文化中既是生产工具又是丰饶象征;屋檐下密布的菱形网格木雕窗棂保障了通风采光,镂空结构与光影交织,在地面投射出星斗图腾的意象。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的双蒙村完整保留着清代中期建成的何氏宗祠,祠堂正门两侧的砖雕照壁刻着三组连续的波浪纹与鱼形纹组合图案,波浪线条柔中带刚,浪峰处鱼尾跃动,鱼眼以凹刻技法强化立体感。同时,鱼头朝向统一,暗含指引方向、护佑平安的祈愿,纹样密度依据房屋等级渐次变化,形成了视觉节奏与空间等级的相互映衬。
1.2功能空间划分的生态哲学
仫佬族特色民居布局遵循“三级递进”原则,前庭地面铺设青石板,接缝处预留拇指宽缝隙,夏季雨水可渗入地下砂砾层,起到防积水又调节院落湿度的作用;冬季,冷空气在石板上冷凝后沿缝隙回流,减少寒气直入正屋。中堂是家族活动中心,屋顶上层坡度陡峭加速排水,下层檐口延伸形成半开放廊道,雨季仪式活动照常进行。后院的菜园与畜舍采用夯土矮墙分隔,牲畜粪便经墙底孔洞导入堆肥区,用于蔬果种植。这一空间设计将地理条件限制转化为了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充分展示了传统建筑智慧。
2仫佬族特色民居人文精神的现代化表达与传承
2.1数字化保护与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转化
仫佬族传统民居的数字化保护,需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整提取廊柱承重结构数据,尤其是斜梁与瓜柱衔接处的“一柱三梁”特殊节点,清晰展现工匠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调整木材接缝的技巧。同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经验转化为可视化参数模型,模拟暴雨冲刷场景,虚拟仿真系统能够自动标记出檐口出挑长度与排水效率的对应关系,从而帮助工匠优化营造技艺。此外,还可提炼仫佬族传统民居建造技艺核心价值,如木构件加工强调“以料定形”的智慧,在数字化设计阶段即引入木材自然曲率计算程序以保证现代数控机床裁切的部件符合传统工艺理念。
在广西古寮村修复工程中,修复工作者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完整记录传统建筑中弯梁形态与自然木材生长轨迹的对应关系,并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起木材特性与构件形式匹配的知识图谱。基于该图谱开发的智能算法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符合传统工艺要求的构件模拟方案。同时,传统工匠经验中的“弯木正用“原则被转化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函数,确保数字模型既符合现代制造精度标准,又保留传统工艺的关键价值要素。该实践表明,数字化技术通过精准解析营造智慧的科学内涵,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化建造体系中的再生与演化。
2.2 传统民居空间的再造
仫佬族民居的火塘空间可转化为社区文化交流节点,改造时保留半围合式座次布局,增设的环形多媒体装置,同步投影不同年代的口述史影像。对于传统晾晒农作物的晒台,可进行加固处理,将其转化为非遗工作坊展演平台,演示传统竹编技艺。此外,也可以将传统民居的储藏间的木构架系统转化为儿童建筑启蒙教具,通过拆卸重组构件模型,青少年将能够逐步理解传统建筑的模数关系。厨房区域的改造可以在保留柴火灶烹饪功能的基础上引入食物文化解说系统,当铁锅温度达到特定区间,墙面的投影自动播放对应菜品的制作技艺与民俗故事。对于村口古井周边环境的改造,地面铺装以本地青石板为基底,间隔嵌入透光钢化玻璃层并敷设光学传感系统,结合历史水文数据生成动态光影波纹;玻璃区段表面运用激光蚀刻工艺复现仫佬族水文图腾,形成昼夜交替的虚实共生场景。这样的改造既延续了场所记忆载体功能,又构建了地域文化的交互式传播界面。
3结语
综上,仫佬族特色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源于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和族群文化的高度凝结。其中,建筑木构架体系中暗藏的力学智慧不仅体现了工匠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控,还将“敬天惜物”的生活哲学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空间语汇。未来,仫佬族民居人文精神的研究应与当代技术深度交融,可结合特色村寨建设,培育产教融合的传习基地探索民居文化价值的活态转化路径,以进一步促进传统民居蕴含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作者:韦景耀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