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

2025-02-25 08:57:5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杨萍 张宏赡责任编辑:xmt01

  在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以缓解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众多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焦点。风景园林作为城市中的“第二自然”,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挑战和居民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者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提高风景园林的设计水平,合理规划园林景观单位,以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一,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始终维护原有生态样貌。在园林景观规划的初始阶段,设计团队必须全面掌握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待设计区域的具体生态条件。例如邀请生态专家收集并分析当地生态数据,然后根据生态数据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支持。例如,若某地局部气候干旱,那么设计团队可以优先考虑选择那些既能适应当地气候又具备景观美学价值的耐旱植物。在具体的景观单位规划和布局中,设计师需以维护原有生态结构为出发点,保护设计空间的生态环境,避免景观设计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例如在植物景观规划中,设计方应考虑植物的生态价值,如在人工湖边的坡地上种植兼具观赏价值与固土功效的植物如银合欢、香蒲、鸢尾、白三叶等,以达到护坡的效果;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多种植高大的引鸟树种,为鸟类提供栖息地。而在建筑景观规划中,设计师则要考虑原来的地形地势问题,如坡度变化、水文条件、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避免大规模挖掘、填埋或改造地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同时,设计师还需关注区域生态敏感点,例如对湿地、林地等关键生态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对这些区域造成负面影响。

  二,节约资源,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和材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立足节能需求设计一系列节能型景观。例如为进一步优化园林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设计师可以在园林中设计并安装雨水收集系统,有效收集雨水,通过管道将雨水引入池塘、小溪等景观水体,或直接用于植物灌溉。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市政供水的需求,还可以通过自然沉淀和过滤,改善水体质量,强化园林小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此外,设计师可以在道路、铺装、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中,优先选用可回收、可再生或低能耗的环保材料。例如在园林铺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透水砖材料,其具备良好的透水性,可有效减少城市径流,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并有效增加地下水补给,还可调节地表温度,减少热岛效应,提升园林的生态效益;在园林小品和装饰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植物纤维材料,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还能减少废弃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重视植物景观配置,兼顾生态性和功能性。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中最常见的景观单位,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设计师应兼顾植物景观的生态性和功能性。一方面,设计师可在植物景观的单元设计中,优先选择本地植物,以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设计师还应注重植物配置层次多样化,从地被植物到乔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种类搭配,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生态系统。如地被植物可有效覆盖地面,预防水土流失,并为小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灌木层则能增加植物景观的密度和层次感,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庇护和喂食地点;乔木不仅能使景观形成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还能遮荫、调节温度,甚至在特定季节为环境增添色彩。另一方面,设计师还要注意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与文化内涵,力求为公众提供一个舒适且富有魅力的自然环境。设计师还可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将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种类融入景观设计中,以增加景观的文化深度和人文感染力。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园林景观规划不仅需要设计师营造优美的环境,更要求设计师能够预见并设计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景观,确保景观的韧性和长久价值,使园林景观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面对未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挑战,城市规划主体和设计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更加绿色、健康的城市园林景观,为后代留下宜居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杨萍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张宏赡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洋文化影响下的琼北近代华侨居民建筑保护性设计研究》(HNSK(ZC)24-163)阶段成果;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级课题《海南自贸港背景下的文昌近代华侨居民建筑保护性设计研究》(HKKY2024-BS-06)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