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上海实施智慧工地三年行动

2025-02-18 09:49:5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尚 建责任编辑:xmt01

  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等要求,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智慧工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继续有序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加快智慧场景应用与业务流程再造融合,促进发展本市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有效提升建筑工地管理效率和施工安全。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年底,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全面有序开展,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工地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智慧工地整体建设模式基本形成,持续提升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上海市将实施5项重点行动。具体包括:场景基础夯实行动,深化智慧工地场景论证机制,强化智慧工地场景数据治理,完善智慧工地场景统筹管理;平台互联构建行动,加快建设市级智慧工地统一大数据管理平台,夯实数据基础服务支撑,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监管赋能行动,推进智慧工地统一监管模式,建立智慧工地监管能效评价体系;政策引导激励行动,推进研究建设市场化调节机制,建立明确奖励机制;支撑体系稳固,开展智慧工地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智慧工地科技创新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持续开展智慧工地场景更新迭代,综合考虑技术与管理需求,形成智慧工地数据测评办法,纳入对各项目和各区的智慧工地评价体系。建立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场景数据编目,统一数据标识,支撑管理闭环,满足数据接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管平台的要求。

  依托质量安全“一网统管”业务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加快建设市—区—项目智慧工地数据平台,支撑智慧工地安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加强多平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实现资源整合、数据交互共享,赋能各级管理决策,建立政府、行业、参建各方共生治理的智慧工地管理模式,促进全市工地管理水平整体跃升。

  融合发展数字基础要素,以市级“智慧工地”大数据管理平台作为数据基础设施,提供包括大数据基础信息库、数据治理、大数据共享交换等基础数据应用能力。采用云原生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本市智慧工地场景建设和上层各级综合监管应用提供灵活丰富的大数据采集、梳理、交换、分析计算、基础服务支撑,提升全市智慧工地监控能力和管理响应速度。

  推动工地现场网络专线布设、视频点位接入等基础条件覆盖,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确保工地各区域能够覆盖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全方位提升工地安全管理平台数据传输质量,为智慧工地建设应用提供前端数据保障。

  《行动计划》指出,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励行动推进研究建设市场化调节机制,建立基于智慧工地大数据的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引入安责险、TIS等市场化手段作为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控的抓手,激励工程建设项目改善安全管理和提高效率。探索建立合同奖惩机制,鼓励承包商和业主在合同中约定采用智慧工地管理技术,对达成安全和效率指标给予奖励,调动企业和项目积极性。

  鼓励各区制定本区智慧工地建设推进方案,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引导、培育、扶持“智慧工地”项目,聚焦具体智慧工地场景,完善各级管理部门及工地现场对数据源的采集、存储、传输、共享等权限管理,建立协同监管模式,依托现场智慧工地应用数据,通过对工地人员行为、安全教育、危大工程、隐患排查、智能预警等影响工地现场管理的关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工地画像,建立差异化督查与管理机制。

  结合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论证的场景数据指标形成可量化、可评价的智慧工地考核机制,市区两级建设管理部门根据工地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完善智慧工地场景闭环管理和干预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参考系统内全市各区项目的智慧工地数据接入情况,对全市各区智慧工地建设管理效能考核进行推送。

  《行动计划》要求,汇聚国内及本市行业专家、学者,筹建标准编制组,建立标准体系构筑行动的联合工作机制,形成《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标准》《上海市智慧工地评价标准》与《上海市智慧工地大数据平台数据交互标准》的初步框架,并进行细化完善。同时,探索智慧工地建设费用纳入机制,研究具体操作路径与模式。

  形成覆盖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数据交互专家库,为推动智慧工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指导建议。整合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对智慧工地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开展一批智慧工地科研课题并形成研发成果,完成编制智慧工地白皮书。

  《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委内协同、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健全统计和评估机制,建立本市智慧工地管理应用的统计体系和评估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共建试验室和实训基地等,增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智慧工地人才供给;深化交流协作,推动建立本地智慧工地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鼓励本地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行业学术会议、产学研等活动;强化条件保障和多元投入,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参与智慧工地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加强智慧工地投入,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尚 建)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