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要传承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艺术审美和民族精神,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十分突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美育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独特的感知能力,推动学校美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助力新时代传统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对学校美育的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美育从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资源和力量,对其中所蕴含的美育内涵加以发掘与利用,转化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资源,进而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从宫殿坛庙到江南园林,无一不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高超技艺与独特的艺术人文魅力。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美展现在建筑的外形轮廓尽显复杂多变之特点,整体观感集优美融合、端庄大气、自然惬意、灵巧轻盈于一体,十分注重外部空间与组群布局,且看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之美体现在整体架构、造型功能等方面,工匠们的巧手匠心为传统建筑增添了精致美与布局美。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美、结构布局中的对称美和严谨美、色彩装饰上的生动美和抽象美,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传递的美好寓意和美好愿景,再加上传统建筑文化中所展现出的智慧美和创新美,都将成为学校美育教育的不竭动力。
深入挖掘建筑文化中的美育价值,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应深入挖掘整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审美元素,对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建筑风格审美、空间布局审美、色彩运用审美、纹饰装饰审美,以及人文历史之美等进行全面的归纳整合,打造线上教学资源库,创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美学研究版面,实时更新补充内容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学习活动提供资源支撑。此外,推动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走进教学课程,为美育的实施开展提供重要载体,以此来提升学校美育教学成效。一方面开设中华传统建筑文化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史》《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艺术》《传统建筑赏析》等,向学生多维度地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人文内涵、审美元素等,促使学生在欣赏建筑美的过程中,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之美和思想之美。另一方面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学科建设中,如建筑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生态类专业、环境设计类专业等教学中,深入推进学校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工作,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创新开发方式,为学校美育实施注入新活力。学校应持续创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美育开发的方式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环境,提升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一方面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喜闻乐见、与时俱进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学校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学校官方网站、学校传统媒体等的重要作用,分专题、分板块地向学生推送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并注重丰富其美育内涵,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特点特色,引导学生参与评论互动、直播互动和分享学习,进一步扩大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美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的搭建,对传统建筑文化等以数字化手段加以采集和记录,并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开发设计在线课程,围绕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美育价值开发设计在线互动、专家讲座等线上学习知识,畅通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渠道。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以视频、图片、虚拟实际教育等形式,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空间结构美、布局规划美、人文寓意美、色彩装饰美等,让学生深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开展美育实践教学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美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人文认知和审美水平。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聘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专家、中国建筑大师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传递建筑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同时设置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间架工作室等,创新美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同时注重校园建筑景观的建设,注重发挥校园建筑环境的浸润作用,以美育硬件、软件环境的完善来实现对于学生美的熏陶。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大平台,积极开展户外实践调研活动,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展开合作,带领学生探寻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以现场讲解、自主探寻、项目驱动等方式使得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价值,并激励学生采用创新性的方式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弘扬,以时代的前沿审美观念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创新发展,创作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建筑作品、美术作品、文化作品等,以新型的审美方式重塑自我,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育价值开发与应用,需在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扎根传统文化,凸显地域特色,进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引导学生赓续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作者李小言系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