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校园建筑:定向越野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1-21 08:42:2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杨晓郸 范丹丹责任编辑:xmt01

  在当今教育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一直在积极进取,全力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其中,思政教育与特色体育项目的融合实践,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着力点。校园建筑作为建筑文化的关键部分,凭借独特外观与深厚内涵,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为思政教育与体育融合提供了天然且优质的平台。

  漫步校园,各类建筑处处彰显着学校的过往。古朴的老校门沉淀着历史的韵味,现代化的实验楼展现着科技魅力,名人雕像广场洋溢着人文气息,知识汇聚的图书馆仿若智慧宝库。这些建筑绝非单纯的物理构造,它们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记录着师生们逐梦的历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然超越物质层面,成为富含思政教育价值的载体,有待进一步挖掘利用,助力教育发展。本文将聚焦校园建筑领域,以充满活力的定向越野特色体育项目为例,深入研究如何以校园建筑为核心,推动思政教育、特色体育项目三者有机结合,力求为高校教育创新开拓新局面,相关成果值得关注。

  以某百年学府的主教学楼为例,其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生动诠释。它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建筑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中,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敬业精神体现在建筑的精细工艺与坚固结构上,反映了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体现在建筑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融合,营造出鼓励学术交流的氛围;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则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氛围中,激发师生们对知识的敬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在高等教育多元发展、创新突破的当下,思政教育与特色体育项目深度融合,已然成为高校育人的关键课题。校园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兼具独特外观与精神内涵,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着力点,以定向越野项目为例,通过系统精巧的设计,能够充分释放校园建筑育人的多元价值,促使思政教育与体育锻炼协同发力。

  其一,精准的任务点布局与路线串联是关键起始点。除了将校史展览馆设为核心任务点外,还可纳入更多特色建筑。例如,校内具有百年历史的钟楼,其悠扬钟声伴随学校走过风雨,以它为任务点,学生在前往途中,途经见证学科发展更迭的各院系教学楼,以建筑年代顺序设计路线,形成一部“行走的校史”。设置的知识问答聚焦于建筑变迁反映的教育理念革新,像早期工科楼的功能布局如何为初创专业服务,促使学生理解学校因时制宜的发展策略,在体力奔袭间脑力激荡,实现知识吸纳与身体素质强化同步。

  其二,深度挖掘建筑故事融入竞赛规则。选取校园内曾举办过重大学术交流活动的礼堂作为节点,定向越野规则设定为团队需在此模拟重现当年学术研讨场景片段,角色分工依据礼堂见证过的大师学者类型,让学生在筹备“表演”时,领悟学术传承精神。同时,通往礼堂路线以校园中艺术雕塑为指引,这些雕塑多蕴含人文艺术追求或时代精神象征,设置打卡点要求学生阐释雕塑寓意对当下校园文化塑造的影响,将艺术鉴赏、历史感悟与团队协作融入体育竞赛节奏,全方位锻炼学生综合素养。

  其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建筑育人边界。利用校园建筑实景开发定向越野线上辅助平台,学生用终端扫描沿途建筑二维码,即可获取三维虚拟全景展示,深入了解建筑内部构造细节、曾经发生的鲜为人知故事,如某实验室旧址发现新元素的科研传奇;还可解锁基于建筑历史的AR互动小游戏,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学生趣味性探索思政知识,突破时间空间局限,让校园建筑育人价值在数字化加持下持续放大,真正使思政教育与体育锻炼无缝对接、协同共进,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综上,凭借多维度的精妙设计,定向越野与校园建筑深度交融,持续为思政教育添活力,为高校教育创新赋能,助力育人成效跃上新台阶。

  基于校园建筑的融合模式实施要点,首先要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建筑探索+思政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当学生分组完成校园建筑定向越野任务后,应组织学生在具有深厚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周边,开展思政话题研讨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充分分享在定向越野期间的团队协作经验,包括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应对困难与挑战等。教师在一旁实时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思政教育与校园建筑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与特色体育项目融合的育人效果。

  其次是优化评价体系,构建全面的“技能+品德+建筑知识”三维评价坐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定向越野项目中的用时、找点精准度等技能方面的表现,更要着重考察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品德素养,如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团队合作中的担当精神等。同时,要对学生关于校园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思政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深入评估,例如学生对建筑背后故事的了解、对建筑所体现精神的解读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基于校园建筑的思政教育与定向越野融合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再次是强化持续优化机制,持续关注校园建筑的变化与发展,这是推动融合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定期回访毕业生,广泛收集他们对在校期间参与此类课程的长期反馈,深入了解课程对他们职业发展、人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影响,从更长远的角度审视课程中校园建筑元素所发挥的教育效果和价值。密切关注校内每学期学生的课程体验调查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以此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发展和校园建筑的更新变化,如新建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校园建筑、对旧建筑的改造与修缮等,及时对定向越野路线和思政教育素材进行优化更新,确保课程内容始终能够紧密结合校园建筑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依托校园建筑实现思政教育与定向越野的融合模式,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校园建筑是体育课程内涵丰富的重要源泉,使定向越野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体能锻炼活动,而是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平台,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与精神品质的协同发展。校园建筑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载体,有效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灌输的局限,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校园建筑为核心的融合模式全方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助于培养出既拥有强健体魄,又具备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杨晓郸系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体育部副教授;范丹丹系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学生处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在高校定向越野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三全育人协同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24JG033)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