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榫卯匠心五十载 传承古建绽文华 ——专访古建修复专家王继康

2025-01-07 14:51:4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邓纯雪责任编辑:xmt01

  在浙江海宁,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工匠,用毕生心血守护古建筑,用榫卯技艺传承东方美学。在五十余年的工匠生涯里,他手执木锯、墨斗、曲尺,将腐朽化为神奇,让一座座残损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2024年第一季度,王继康荣登“中国好人榜”。

  逐梦榫卯 精益求精铸匠心

  王继康生于浙江海宁。16岁那年,为了掌握一门傍身技艺,他踏上了学习木活之路,拜民间木工大师为师,开启了与古建筑的不解之缘。

  初入古建筑领域,王继康全身心投入学习。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主动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购买书籍自学,不断夯实理论基础。那一本本被翻得破旧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了笔记,见证了他的刻苦与执着。在上海同济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及浙江省古建院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

  1984年,海宁盐官占鳌塔的重修日程被正式确定,这是王继康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一年多时间里,从塔壁的用料考虑到塔内木梯的复制,从瓦片的图案确定到顶部塔刹木柱的更换……难关一道道被攻克。

  “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六吨重的宝塔塔顶是用吊车硬拉上去的。”据王继康回忆,在30米高的塔顶修复塔刹,很多时候站都站不稳,需要全身紧绷着进行发力,这样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焕然一新的占鳖塔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而王继康认真好学、刻苦钻研的劲头,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就这样,王继康在古建“修复”的路上越走越远。每一天,他都与木、石、砖、瓦为伴,潜心研究园林古建的每一个细节,让他能从建筑用料、纹饰、空间布局等多个角度,清晰准确地说出嘉兴各县市之间古建筑风格的差异和历史成因。

  持守匠心 传承文脉展风采

  在古建修复工作中,王继康始终秉持 “修旧如旧” 的宗旨。从图纸设计到施工技艺,从组装木构件到安装,他都精益求精。他带领团队,用斧凿锯锉、榫卯拼装、古法修复等技艺,让一栋栋古建筑重获新生。

  徐志摩故居、盐官明清风情街、城隍庙、山东蓬莱阁、杭州灵隐寺云中轩等一系列知名木建筑,在他们的精心修缮或复建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嘉兴精严寺、望吴楼、海盐南北湖景区明清街、福州林则徐故居大戏楼等,都留下了王继康和他团队的汗水与业绩。

  王继康说,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建筑,更是中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载体。留住古建筑,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薪火相继 传承技艺育新人

  “保护传统技艺与培养专业人才,这两者都至关重要。” 王继康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年过七旬的他,还在担任古建营造团队总顾问,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导和支持。

  2023年,王继康团队历时3个月,将飞檐戗角多达10个、螭吻3对、瓦将军20座全部采用榫卯结构建造而成,被誉为“非遗之眼”的海宁古戏台,“放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现国内博物场馆中一个新的“创举”。

  古戏台戏台虽然不大,但其工艺要求之高令人惊叹,特别是戏台内部的藻井。这个由19层共456个小斗拱穿插承托的螺旋上凸式屋顶,形如民间养鸡的竹编笼子,俗称“鸡笼顶”。

  在参与古建筑修复指导工作时,王继康也一直坚持古建筑模型的营造制作。他和团队将古建筑按比例制成一个个精致的模型。“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都采用了我们制作的榫卯教具,这也是对我们团队的肯定。”王继康自豪地说。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够让手里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一座座古建筑继续矗立在山川之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邓纯雪)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