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质量> 正文

无障碍建设如何从“有”到“优”

2024-03-21 16:21:16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xmt02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城市治理“必答题”,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山东、广东、江苏等地打造无障碍示范区,以公园、街道、市政设施为维度,实现无障碍建设从“有”到“优”,不仅提升了无障碍环境质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优在规划措施双提升

  山东省济南市于2023年6月成立创建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推进小组,全面启动创建工作,梳理形成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库。目前,已完成改造项目近200个,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有效问卷9186份,制作发布主题宣传片超3500条,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和融入社会生活更加便利。3月初,召开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推进会,明确将在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等区域打造6个无障碍建设示范片区,完成涵盖公共交通、居住社区、公园绿地等在内的数百个建设改造项目。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创新采用“前策划——后评估”机制。设计前确立无障碍改造示范区的设计目标和指导原则,明确建设标准与改造清单并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建设过程中邀请专业团队开展规划、设计、施工等全过程的陪伴式服务;建成后通过评估的形式,邀请特殊群体代表和社区内老年人群体对无障碍改造示范区的实际性能和效果进行检验,提出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对照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和技术导则不断改进。同时,实施“12345”工程——“1”是树立一个无障碍理念(宣传、组建社会督导队和志愿服务队),“2”是开展公益、博览会两大无障碍行动,“3”是打造教育、旅游休闲、智慧康养三个阵地,“4”是建立交通、公共服务、信息、产业四个体系,“5”是营造工作、商业、家庭、小区、社区五个场景,解决诸如“最后一厘米高差”的细节问题,创建“深圳市第一个无障碍街道”。

  优在设施更新增便利

  在满足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江苏、重庆等地通过打造无障碍花园、因地制宜设计坡道等措施,关注细节,为特殊群体带来便利。

  江苏省南京市关注到了特殊群体在公园游玩的不方便性,打造了南京市首个无障碍花园——玄武湖公园无障碍花园,特殊群体可以充分享受城市的公共空间。花园以“远山近水、鸟语花香”为主题,是一座以视觉障碍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园。核心区5000平方米,以420米的无障碍环形步道和扶手栏杆为主体,特殊群体可以通过花香气味判断所处方位,根据感应式语音导览播报,用听觉、嗅觉“欣赏”植物。自开园以来,花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前来“打卡”。

  坡坎多、高差大、老旧小区集中……对于山城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更显迫切,重庆是如何创新的?在从渝海知音阁小区大门到南坪正街短短1公里的道路上,人行道与马路连接处均设置了缘石坡道,轮椅能够轻松进入人行道。看似平常的一段路,却花了很多心思:坡度严格按照小于12度建设且坡底与马路的高差不能超过10毫米;所有盲道上的井盖均铺设盲道砖,减少弯弯绕绕,整体路面坡度也更为平缓;施工人员通过乘坐轮椅在坡道上反复测试角度,阴雨天验证铺装面层防滑性能,现场逐一确认扶手高度、桌椅板凳防磕碰圆角设置等。

  这样的创新性设计光在南岸区就有49处。近年来,重庆市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同步改造养老托幼等服务设施370余处、无障碍设施3000余处,加装电梯4700余部。改造前,不少特殊群体及其亲属反映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缺少无障碍建设细节,希望能在改造中予以考量。因此,“上得去、走得通、下得来”成为改造的基本准则。南岸区改造前与社区联动入户调查特殊群体的居住情况,保证规范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同时,尽可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优在智慧升级人性化

  随着无障碍硬件设施完善,无障碍信息服务等软件服务的提升也是无障碍建设从“有”到“优”的重要体现。

  会说话的“AI智能化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可以视频连线的“手语实时在线翻译器”、能告诉你实时位置的“语音数智盲道”,每一个都科技感满满。在浙江省杭州市江汉社区,这种全国首创的“AI智能化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已达到7个,有的设在小区内,有的设在公园旁。只要一 开门,AI智能人声引导系统就会语音播报卫生间内的设施情况和位置。有了这套系统,特殊群体在进入私密的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后,能独立对屋内的设施进行准确定位和使用,再也不需要四处摸索寻找洗手台。同时还专门配备了盲文引导、警报铃并配置儿童坐便器和多功能护理台。

  福建省泉州市在各类无障碍设施上设置无障碍导览二维码,只需手机扫码便能精准定位81处无障碍停车位及无障碍通道、卫生间等设施,还能通过定位导航实现无障碍通行。过去,该路段的部分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够合理,存在无障碍坡道坡度过于陡峭、缘石坡道存在高度差、缺少过街语音提示等问题。如今,加装的无障碍斜挂式电梯、醒目的“无障碍坡道”标识、增设的过街语音提示系统……各种人性化、细节化,让特殊群体不再“行路难”。

  除了在设施改造中提高便捷性,泉州市还着眼于社会各界的科普宣传,当前泉港区山腰街道建设了310平方米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宣教中心,包含科普宣教、互动体验,进行各类无障碍设施介绍、宣传、推广,形成以宣教中心为核心点、样板街道为主轴的无障碍环境“点线”宣教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特殊群体的良好氛围。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