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颜色最能代表建设者呢?是西北大地漫天遍野的沙黄?还是东南重溟一望无际的深蓝?亦或是“世界屋脊”高耸入云的雪白、西双版纳潮湿闷热的幽深?然而,当我首次邂逅江油农村路网项目测量队长刘宏刚时,心中便有了笃定的答案——应是质朴而深邃的黑色,如同钢筋般坚毅硬朗的黑色。没错,正是这抹黑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成为建设者群体中最引人注目的符号。
刘宏刚,这位来自中交一公局集团的硬汉,皮肤的颜色并非与生俱来的馈赠,而是岁月与自然共同雕琢的结果。十年间,他踏遍了山河的艰险之地,从高原到雨林,从风沙到热浪,无数次的日晒雨淋,让他的皮肤如同烈日下的钢筋,黝黑而坚韧,透露出一种饱经风霜的刚毅。这独特的黑色,不仅是他肤色的表征,更是他对测量事业执着与热爱的真实写照,如同烈日下的一道弓腰攀爬的黑色剪影。
破晓时分,当东方天际渐渐泛起鱼肚白,这位已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测量队长便从宁静的睡眠中醒来。他习惯性地穿上一件略有皱褶的黑色衣物,搭配一双的黑色防滑鞋,这是应对林地里的复杂地质的专属装备,既耐脏又结实。今日尤为特别,他们即将踏入一片亟待划定红线的茂密林地,那里植被丛生,鲜有人迹。
早餐后,晨光穿透繁茂的树冠,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伴随着远处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鸟鸣合奏,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工作时间到了。”刘宏刚熟练地戴上安全帽,套上反光背心,肩扛测量仪,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他以昨日留下的最后一个竹签作为起点,依据预设在测量仪中的坐标,与两位队友携带镰刀、斧头、竹签及红绳,组成三人小分队,开始了在山坡上的艰难攀爬。每抵达一个预定点位,他们便会插上一根预先削尖、约四十厘米长的竹签,随即用力挥动镰刀的平面端,将其砸入土中;遇到质地坚硬的土壤,则在竹签的白色一侧喷上红漆;倘若置身于植被茂盛之处,还需在竹签旁的树枝上系上红绳,作为醒目标记。山坡环境恶劣异常,松针与枯枝遍地,土壤松软易滑,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倒。即便静立斜坡,也要一手扶着旁边的树枝,以防因地面湿滑而突然失去平衡。由于这片林地长久未得妥善管理,野草与树木肆意生长,盘根错节,往前迈步时常有长满倒刺的枯枝藤蔓勾住裤腿,划破皮肤,给测量工作平添了许多障碍。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无疑成为了一项既艰难又重要的任务。刘宏刚紧握着手中的测量仪,目光穿透前方的茂密丛林,随后转身对身旁的两位同事郑重嘱咐道:“前边地形错综复杂,是这段路程的最低洼处,大家务必保持耐心,保证每一步工作都做得细致入微、坚实可靠,确保我们所收集的数据既准确又可信。”多年的测量经验告诉他,前方地形的复杂多变以及环境因素的不可预测性都可能对今天的测量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他环视周围的地形,寻找最合适的测量点位,调整优化测量策略,力求在多变的环境中捕捉到最真实、最可靠的数据。这短短百米的距离,他与队员不断调整位置,进行了多次重复测量,对照仪器反复验证核对,以确保每一组数据都经得起考验,使其成为后续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
当月亮悄然升起,山林间已褪去了白日的炎热,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寒意。此时刘宏刚一行刚从山林中归来,返回项目部,简单清洗身上的泥垢后,他们便投入工作。他们的眼神在图纸与数据间来回穿梭。时而凝视,时而沉思,时而轻声低语。当夜色渐浓,项目部内灯火通明,刘宏刚的身影与周遭的寂静与虫鸣形成鲜明对比。他面前的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与线条交织成一幅幅精密的图纸,那是他与团队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而在这一幅幅图纸背后,那质朴而深邃的黑色,不仅是他肤色的象征,更是他与众多建设者们如同大地一般厚重深沉的精神写照。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