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寝园为西汉梁国梁孝王刘武夫妇陵墓的祭祀建筑,1992年9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永城市芒山镇保安山东侧,在保安山一号墓(梁孝王墓)、二号墓(梁孝王王后墓)之间的台地上。整个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面积6600平方米。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各类遗迹40处,其中院落6处,房基9座,殿、堂遗迹2处,排水明沟、暗沟、道路七条,灶及火膛7个,回廊一处,石台阶5座,大门三处,照壁一座。
寝园内建筑可分为三大部分:(一)以寝殿为主的建筑群。具体是指寝园南墙以内,北以回廊为界。以大殿为主体,四周回廊环绕,把1号院、2号院、3号院包含其中。回廊位于寝园中部以南,回廊外侧利用石墙,内侧用木柱支撑,共发现柱础及柱痕22个。1号院位于寝殿南侧,2号院位于寝园中部西侧,3号院位于寝园中部偏东。寝殿位于寝园中部,是整座寝园的主体建筑。寝殿四周回廊环绕。寝殿北距回廊北墙8.8米,南距回廊南墙23.4米。寝殿现存台基四周柱础、石台阶等,平面近方形,东西长22.2米,南北宽16.4米,面积364.08平方米,台基系夯土,夯层厚5—8厘米,现存台基高度0.35—0.45米。寝殿四面共发现柱础39个。寝殿檐廊宽度约1.2米,推测应为斗拱支撑。(二)以堂为主的建筑群。该建筑群位于寝园后部,以“堂”和排房为主体,辅以其它房屋、庖厨、院落等建筑。寝园后部发现门道两处,分别位于寝园中部和东北部。此地共清理出房基三处九座,房基墙体大部分都毁坏,仅留底部或墙基槽,墙宽0.95—1米。寝园北半部共发现院落两个,1号院位于寝园中部偏北,2号院位于寝园东部偏北。寝园北部发现灰坑三个,灶两个。(三)排水设施建筑。寝园的排水设施齐全,有挡土墙、挡水墙、散水坡、排水道、排水沟等,寝园中部设有东西两个天井,天井内的水可以通过排水沟排到外面。另外在寝园外还存在附属建筑,主要位于寝园南部,在寝园南回廊及南门以南有院落,从院落发现的遗迹看,当与祭祀附属建筑有关,院落南侧和南侧分布存在两道挡土墙,应为保护寝园而修建的设施。
寝园内出土遗物丰富,主要有陶器、铁器、铜器、石器。按照其功能分,有生活用具、农具、工具、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等,其中以建筑石材、板瓦、筒瓦为大宗。(一)建筑石材。石材多为青灰色石灰岩,系就地取材,石材是寝园建筑主要材料,发现大量石块和各类柱础石70余个,不同建筑所使用柱础石不同。(二)陶器。 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其它器物。由于寝园建筑为石基、土墙、瓦顶,故陶砖不多见。寝园出土大量汉代绳纹板瓦、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其中部分板瓦和筒瓦外侧模印“孝园”二字,为确定该遗址为梁孝王寝园提供重要证据。遗址出土汉瓦内侧有方格纹、菱形纹、乳钉纹、树叶纹等纹饰。陶器皆残片,其中以陶盆口有刻有“郎器”二字,还出土陶纺轮、陶弹丸、陶炉箅等。(三)铁器。出土较多,尤其以工具、农具为最多,主要有斧、錾、凿、刀、臿、䦆、锄、镰等。(四)铜器。铜器在遗址中较少,且多为残片,种类有盆、镜、刷、镞等。(五)钱币。在寝园遗址的地层、灰坑中均有出土,主要有半两、五铢、货泉等。
从遗存看,梁孝王寝园正常使用应是从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死时)至西汉末年,该建筑从开始修建到废弃大约历时150余年。其建筑特点是以高台建筑为主体,辅以寝殿、配房等建筑,整体布局以大殿为核心形成“前朝”,以后寝殿堂形成“后室”。其渊源应是传承周礼“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保留了战国以来的礼制建筑风格。前大殿是举行重大礼仪祭祀之地,后殿堂为重要祭祀前后官员休息用餐之处,同时兼有寝园官员办公之用。该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在全国汉代诸侯王陵墓的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诸侯王陵寝祭祀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1994年该遗址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21年,梁孝王寝园遗址与芒砀山汉梁王陵共同成功入选“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永城市旅游发展集团 盛朝新)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