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富亮 通讯员 吴改红 郭营战 ) 夏日炎炎,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街头的一家人气火爆的粉店里人头攒动。店内,食客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围着一碗碗香气扑鼻的粉大快朵颐。
“真的是从小吃到大,百吃不厌!离家近一年,最想念的就是这口粉的味道了。”食客李俊晓告诉记者,她今天刚从学校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就拉着好姐妹来这里“嗦粉”。
对很多离家已久的汝州人来说,小小的一碗粉里盛着满满的家乡味道。汝州多山地丘陵,甘薯种植的历史由来已久,日常上桌的食物里,由甘薯制作而成的馒头、粉面占有一席之地。
一碗粉连着一个产业。近年来,汝州市坚持围绕“小甘薯”来做“大文章”,深入挖掘甘薯产业传统优势,依托庙下镇、夏店镇、陵头镇等乡镇种植加工基地,建成甘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全市发展甘薯种植10万亩。同时,围绕延伸甘薯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集聚资源要素,做强做大甘薯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逐步形成了甘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来到位于汝州市庙下镇的河南东都实业有限公司展厅内,看到上下共两层、600平方大小的展厅宽敞明亮,一排排货架上摆满了公司生产的粉条、粉丝、酸辣粉等产品,不时有平板车从厂区把产品拉进展厅补货,3家快递企业的快递车陆续到达展厅外。
“我们在线上平台开了11个网店,去年的销售额突破800万,今年截至目前已实现销售近500万元,下半年应该会更火爆。”展厅线上业务负责人刘俊霞说。
据刘俊霞介绍,公司的产品涵盖粉条、粉皮、粉丝、酸辣粉四大系列 60多个品种,年产粉条8000吨、粉皮3000吨、米线2500吨、酸辣粉5000吨,产品销往国内6省37市,并出口到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等国。
随行的庙下镇副镇长冯海军介绍,目前庙下镇全镇培育甘薯加工企业73家,年产“三粉”制品18万吨,年产值19.5亿元,带动从业人员9000余人,形成加工专业村9个,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甘薯加工生产基地和豫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三粉”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汝州市甘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从种苗培育到甘薯种植,再到蓬勃发展的“三粉”产业,汝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甘薯的全产业链培优升级,以“五个着力”逐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优质甘薯生产体系。加强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优质甘薯脱毒种苗中心,发展脱毒甘薯种苗基地400亩。引导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甘薯规模化种植基地7万余亩,带动种植甘薯面积11万亩,优质甘薯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着力构建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以东都、康隆等龙头企业为基础,组建庙下镇甘薯加工联合组织,通过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加工生产标准,对现有甘薯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淀粉加工、粉条生产等企业环保设施。
着力构建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统筹甘薯加工仓储基地,建成甘薯制品仓储物流中心1个。加快拓展甘薯粉制品市场,开设粉条、粉面、粉丝等专用门店10余家;打造甘薯主题公园1座,建设甘薯制品展厅,展示甘薯产品50余种。同时,搭建电商平台,实现甘薯产品线上销售、直播销售。
着力构建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利用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技术力量,建设甘薯品种展示田50亩,引进试验示范品种37个。与河南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设立甘薯粉制品实验室,定量分析加工的粉制品质量;改造传统甘薯加工工艺,研究开发甘薯加工设备。邀请河南科技大学专家专题培训,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催生甘薯种植大户300余户。
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改进甘薯生产方式,建设绿色甘薯种植基地8个;建设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与全程追溯管理平台,新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控点12个,甘薯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溯;加大甘薯产品抽检频次,园区内全年市级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样品1000个,定量检测样品100个,产品合格率达100%;加大品牌推介力度,累计培育产品品牌63个,汝州甘薯、汝州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截至目前,汝州市累计培育甘薯加工企业73家,年产量25万吨、产品种类63个,年产值30亿元,打造了“东都”“三阳”等多个知名品牌,初步估算,园区甘薯加工产品销售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区域创建、全链条提升的要求,补齐甘薯淀粉加工产业链条,让‘三粉’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汝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焦慧涛说。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