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包容开放、善于学习,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大理白族建筑文化。大理白族建筑文化是白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发掘大理白族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对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生成逻辑:个性与共性
白族建筑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南诏国时期的宫殿建筑如剑川石窟是当时建筑技术发达的代表。此后,白族建筑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建筑元素。从早期的干栏式建筑到后来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白族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不断演变。受不同时期外来文化的影响,大理白族建筑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点。一是建筑类型方面。白族民居多以庭院式为主,兼顾实用性和审美性,常见类型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建筑里的照壁是一大特色,具有风水、装饰和采光多重功能。二是建筑风格方面。白族民居多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由。屋顶多为青瓦覆盖,墙体以白色为主,整体色调清新淡雅,突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三是建筑结构方面。白族民居常采用穿斗式结构,抗震性强。此外,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多采用院落式,围合成一个私密而舒适的居住空间。四是装饰艺术方面。装饰一方面美化了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文化信仰。其中雕刻、彩绘等工艺广泛应用于门窗、梁柱和照壁,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雅致的审美情趣。当中的装饰图案题材来源丰富,如传统故事、福禄寿喜字、自然风光、动植物、几何图形等。对比汉族民居建筑、彝族土掌房,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更加关照装饰艺术和照壁的使用。总之,大理白族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蕴含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特征。这种个性和共性使得大理白族建筑文化在中华建筑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价值内涵:融合与认同
第一,大理白族建筑文化不仅是白族群众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因而,大理白族建筑文化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帮助人们认识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历史事实,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第二,民族建筑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大理白族建筑文化以其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成为白族人民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通过学习和了解大理白族建筑文化,感悟白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顽强拼搏、勇于创造的民族特性,在相互了解、理解中,逐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大理白族建筑文化体现了白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和谐共生的理念。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白族建筑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还广泛吸收了汉族、藏族等其他民族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和了解大理白族建筑文化,挖掘白族建筑文化生成背后“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逻辑。在把握白族建筑文化与其他民族的建筑文化之间文化共生关系的同时,深刻体会各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和谐理念,从而树立起各民族“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实践应用:保护与创新
一是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大理州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做好白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3年以来,大理地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组织实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展演,宣传展示了大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大理白族的建筑技艺、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二是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应用。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技术处理,许多白族建筑已经实现数字化、虚拟化记录。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采集大理严家民居的信息,再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存档、建立数据库。不仅有助于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了观众的观赏兴趣。另外,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展厅,进一步提升白族建筑的展示效果,从而拓展了传播范围和受众。参观、学习、研究的人群可以通过线上博物馆领略白族建筑的文化魅力。
三是大理白族建筑文化在教育场景中的现实应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史实史料,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各地区各学校应当结合当地实际用好鲜活史料和丰富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有必要在现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内容,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助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设置“大理白族建筑文化”课程专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拓展专题进行讲授。此专题将大理白族建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纳入其中,作为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类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再者,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教师选取大理地区白族民居建筑的典型案例,如喜洲白族古建筑。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讲解案例,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白族建筑如何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鼓励学生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心得体会。此外,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和调研典型白族建筑,亲身体验大理白族建筑的独特魅力时,安排建筑类专业教师现场讲解白族建筑的形式和功能,讲述白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同时,也可安排学生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加深他们对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很多现实载体来作为具体抓手。白族建筑是云南大理地区发展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也是白族人民不断吸收借鉴中原建筑文化与外来文化,并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实际,不断创造美好居住环境的传播者,更是白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者。通过对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阐释与宣传,可以加深大理地区各族群众对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作者杨国娇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