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海南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它不仅是海口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海南人民生活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骑楼建筑风格独特,是海南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其立面分三段,下段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女儿墙。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建筑与南洋文化元素,呈现出仿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风格特征。女儿墙被塑造成巴洛克式山墙,建筑上满是精美雕塑与洋派装饰,尽显南洋风情。这种建筑布局多为 “前店后居” 或 “下店上居”,适应了海南炎热多雨的气候,既能遮阳、避雨、防眩光,又充满市井气息,完美结合了商业与居住功能。
工艺文化在骑楼老街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灰塑、炭画、椰雕、糖画等传统工艺作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民俗韵味,是海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琼剧作为地方戏曲,以独特唱腔、表演形式和剧情展现海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人民生活,堪称艺术瑰宝。这些传统工艺在骑楼老街得到传承与发扬,成为其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在海口骑楼老街的改造过程中,传统工艺发挥了关键作用。骑楼工匠们运用雕刻、绘画、砌砖等传统技艺,使每座骑楼都保留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与历史风貌。同时,注重现代功能的融入,满足现代商业与居住需求。例如灰塑工艺,以纸筋灰和草筋灰为原料,在铁丝、瓦片或竹片骨架上塑造作品,融入花鸟草木及中国传统吉祥符号等本土文化元素,还采用珊瑚礁、海螺等天然材料,赋予作品耐久性与隔热性。壁画工艺则注重对原有海南特色壁画的保护与修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创作,将海南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与历史传说融入其中,使壁画成为骑楼建筑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木雕工艺在门窗、栏杆、梁柱等部位展现精湛技艺,以传统吉祥图案为主题的木雕作品寓意美好,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工艺。
在传统工艺的传承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文昌等地知名工匠参与修缮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将技法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流程,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如灰塑工艺采用草纸、海灰、糯米、石灰、红糖、稻草等材料制作。对于重要历史建筑,坚持突出修缮原则,保留原有建筑结构与装饰,细致修复特色建筑构件。在创新方面,引入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如采用钢结构加固建筑结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防水、防潮,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和数据采集。在灰塑、壁画创作中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和审美需求创新题材内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如举办海南椰雕展、黄花梨沉香艺术展、南洋骑楼老街美术展等。
修复工程中,依据骑楼现状采取分类分级策略,实施保存式、恢复式、再生式三种修复方法。保存式保护保存较好的骑楼原有风貌;恢复式针对如天后宫等历史建筑修缮并添建部分建筑使其与街区融合;再生式对无法修缮的骑楼重新规划设计。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建筑特色上,坚持 “修旧如故” 原则,维护建筑外立面,引入现代技术规划内部空间,采用现代材料还原建筑风貌,如制作水刷石样板。
传统工艺在海口骑楼老街改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留历史风貌与文化特色方面,通过灰塑、木雕等工艺修复建筑外立面,重现精美的雕花、装饰构件与纹理图案,还原建筑色彩与质感,选择和处理建筑材料遵循传统工艺,采用独特结构加固方法增强建筑稳固性。在提升艺术价值与审美体验方面,灰塑、壁画、木雕等艺术形式增添艺术氛围与文化内涵,其空间营造方式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年轻工匠,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海口骑楼老街在传统工艺的精心雕琢下,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根脉,又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与魅力,成为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的典范之作,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持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光辉。(作者杨萍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风景园林教研室主任、讲师;张宏赡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