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霞
城市更新与人工智能为我国传统工程教育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怎样培养顺应时代需要的工程和设计人才?11月29日,由清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清华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承办,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支持的第四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暨清华设计科学大会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
论坛以“当代城市更新:多态数据融合的空间智能”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更新与空间智能这一当代核心议题,展开全球性对话,从多角度探究传统工科的转型发展与面向未来的工科人才培养,推动城市人居可持续发展、工程教育与跨学科合作等议题落地。
人工智能为教育转型带来新机遇
开幕式上,清华设计科学大会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首先强调了工程教育与设计科学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传统工科转型和未来工程教育发展的四点思考:一是学科建设与发展要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二是深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变革下的教育转型新机遇,培养塑造未来工科人才;三是积极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跨学科交流合作中真正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技术、社会、文化与环境的融合;四是发挥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作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增进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共同提升人类福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指出,工程师在改造世界、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工程教育改革要瞄准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提升女性在工程领域的参与度等目标。”夏泽翰呼吁各方共享知识、共建宜居城市。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世忠回顾了首钢园从老厂区转型为城市复兴新地标的过程,以冬奥会“雪飞天”等标志性建筑为例,介绍了首钢园在环境绿化和建筑改造方面的创新做法。
当天,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创办,科学出版社与Elsevier联合成立的KeAi公司承担出版发行、期刊定量评估工作的英文国际期刊《设计科学前沿(英文)》(Design Science Vision)正式创刊,出版方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恒洁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分别致创刊辞并为期刊发布揭幕。
院士共议高质量人才培育新机制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阐述了新兴能源供给体系变革下的城市建设与工程教育思考。他指出,在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能源战略的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迎合新能源领域发展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在报告中强调了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工程教育领域面临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以及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不完全等挑战。”他认为,建立一个国际化、有统一认证标准的工程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探讨了空间基因理论与数据库构建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数智化在空间基因研究领域具备巨大潜力,建立大型数据库对于支撑城市规划和设计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构建全国基因库可以促进历史文脉的延续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
国际工程教育论坛是由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8年共同发起的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张利指出,论坛为推动工程教育与设计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展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并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转型与设计学科科学化转型构建了交流平台。
以科学设计更新未来人居城市
面对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的固废处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徐世烺指出,建筑设计在绿色低碳建造中起关键作用,建筑师要在设计中多使用高质量、耐久、环保的材料,以设计引领建筑产品标准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建造技术发展方面,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院长Gary Hack指出,当前技术发展的重点是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方法重新思考建筑和场地的设计理念,只有建立大规模的建筑和场地数据库,才能进一步满足未来复杂项目的设计需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T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主任Carlo Ratti通过分享其在可感知城市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示了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从而推动城市设计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变。
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才强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建筑遗产分类中的应用,并在中国广场案例中展示了新旧结合的本土化城市改造模式;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方红卫与团队通过建立生态河流动力学新理论,成功实现了永定河的生态恢复和防洪安全,使其成为一条流动的、绿色的、清洁的、安全的河流。
大会还设置了两组共8个平行论坛,分别以能力评价、决策科学、工程技术、计算科学、专业认证、认知科学、历史遗产、数据科学为主题,云集了80余位相关领域学者专家进行前沿探讨与学术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袁驷在闭幕式上作总结,他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借助工程技术与设计科学的力量,培养优秀人才,使城市空间变得可持续、更美好。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