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智能建造浪潮下建筑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

2024-11-26 09:26:15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潇责任编辑:xmt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主体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加快研发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对建筑产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这一浪潮下,智能建造的推广和应用对建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对其建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建筑人才专业技能水平所提出的新需求。

  1. 智能建造对建筑人才的新要求

  1.1 技术技能要求

  智能建造涉及大量新兴技术的应用,包括大数据、BIM、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熟练掌握并应用这些技术,对建筑设计、建设、运营与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进行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具体来看,建筑人才需要掌握每项基础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如针对BIM技术而言,高校建筑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教导学生BIM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史等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主流BIM软件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软件独立完成建筑模型的创建、编辑、管理和应用,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关于BIM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能够更加专业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建筑工程项目当中。

  1.2 综合素质要求

  智能建造不仅要求行业人才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确保建筑行业人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为智能建造的发展贡献力量。如在建筑项目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容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瓶颈,此时便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发散思维,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且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通常涉及多个专业团队,若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出现问题,项目任务则很难顺利完成,这便需要行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口头、书面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向其他成员传达、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掌握的信息资源,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对于团队内部的突发冲突、分歧,行业人才也应具有一定的协调或领导能力,保持团队的团结友爱。

  1.3 持续学习能力

  智能建造领域的技术更新十分迅速,从业人员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创新性与技术性,满足个人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并从容地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学校在培养建筑人才时,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实现自我驱动成长。如在教学阶段,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资源,采用行业最新项目案例等作为参考,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具体应用与最新发展动态,思考技术的创新点。进入职场后,建筑人才也应时刻保持好奇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主动探索并积极学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确保自身处于不断成长状态,才能应对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

  2. 智能建造背景下建筑人才培养的转型策略

  2.1 优化课程体系

  传统的建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围绕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等领域,缺乏对智能建造相关技术和管理内容的系统性设置,相对滞后,且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高校应根据智能建造的发展趋势,对建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保留传统建筑基础课程的同时,增设智能建造相关的核心课程,如BIM技术、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相关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与工具;学校还应开展计算机、材料学、环境科学等跨学科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增设实验实训教学课程;另外学校还可开设如建筑历史、艺术设计、工程经济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其文化底蕴与审美能力,提升其经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交流能力及应对挫折能力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涵盖技术、管理、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专业复合人才提供重要保障。我国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等诸多高校便在其建筑学院设立了智能建造专业方向,并开设诸如工程力学、BIM建模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施工技术等课程,立足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这一基础,培养更多的智能建造技术人才。

  2.2 创新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行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对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需要将生产、学习和科研结合起来,培养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基于此,高校可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资源、技术共享,从而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创新和转化的目标。高校可与智能建造企业、设计院等达成合作,建立智能建造实践基地,需要在基地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备,满足学生在项目管理、BIM建模、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践操作需求,教师可选择经典实际工程项目,根据学生专业方向、个人兴趣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体验不同角色分工来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筑人才。如哈工大深圳校区便与“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立智能建造联合实验室,将机械智能、人工智能、电子通信等先进技术进行集成,以建筑项目设计和实践全流程数字化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双方的互惠共赢。

  2.3 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智能建造浪潮的到来对专业教师也提出较高要求,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也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许多高校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要求高校应引进更多具有智能建造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先进学术会议、研修班、培训班,对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尤其对专业背景为传统建筑领域的教师,更应给予更多的培训交流机会,提升其对智能建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缺乏智能建造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则应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从而增强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制定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从外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主动加盟,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如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海外招聘、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等渠道,聘请优秀的智能建造专家来校任教,并开展联合教学,为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支持。

  2.4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智能建造时代,提高建筑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建筑人才来应对智能建造浪潮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互访、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定期挑选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海外学习,便于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方法;或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联合科研项目,来共同解决建筑领域的重大问题,并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应用;高校还可利用国际合作与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就业指导与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国际建筑项目的实际参与,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国际化水平,或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认可的建筑行业相关资格证书,为学生的国际化就业提供助力。

  总而言之,智能建造的快速发展对建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实践教学,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高校可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建造需求的高素质建筑人才,为推动建筑专业未来发展智能化提供诸多助力。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学校、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迈向新的高度。(作者王潇系北京建筑大学助理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