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直击反差与沉淀——95后姑娘的准“大国工匠”养成记

2024-11-19 09:42:4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谭苏昕 朱丽萍责任编辑:xmt01

  见到郭东妮的第一面,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年轻斯文的红发姑娘有着准“大国工匠”的头衔。

  当她穿上工装、戴上安全帽、谈起专业领域,瞬间有了画面。入职1年,担任科技研发“领头人”;毕业4年,成为准“大国工匠”。

  闯荡在相当“硬核”的科研领域,她就职于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担任高端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

  跨越2400公里,郭东妮从吉林长春来到湖南长沙,入学、入职、定居,延续着这场温柔的坚守。

  今年6月,全国总工会公示“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拟入选培育对象”,全国共有215人入围,其中长沙2位,郭东妮入选。她现在更想思考的是,何以成为“大国工匠”?

  从长白山到岳麓山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郭东妮的工位一角,贴着写了这样一句话的便签纸。

  谈起自己的专业,她简单地打了个比方,就是为机器人装上“眼睛”和“大脑”。

  本科在西安学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17年,她考上湖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专攻视觉感知算法,开启了探索三湘四水的缘分。

  2018年,在导师的推荐下,她前往长泰实习,开始参与研发“水泥袋装车”机器视觉项目,这也是她参与研发到应用的第一个案例。

  “水泥袋装车”听起来容易,实现真正智能却不简单。

  过去,水泥装车全靠工人一袋一袋水泥搬上车。郭东妮要做的,就是用摄像机拍下材料,定位每一辆混凝土卡车的位置和大小,再决定需要装入的材料数量,以及抓取的角度、姿势,以及码放的过程。

  “把口罩摘下来一看,里面外面全部都是黑的。每天掏耳朵、擤鼻子都是黑色的粉尘,手没得一处干净。”

  越是艰难,越是坚定了郭东妮想要帮助工人解放“双手”、改善工作环境的决心。

  沉浸式“泡厂”一个多月,她的算法成功了。机器人替代人工为水泥装车,不仅解决了粉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装车速度。

  随着一个个项目接踵而至,她更是体会到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多出力,工人少流汗”。

  在她看来,智能设备替换传统设备是大势所趋。机器变得更加“聪明”,工人变得更轻松。同时,更多人有精力有时间不断提升,研究更复杂或高端的领域,推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

  一次次打破旁人对她的印象后,郭东妮仍在路上狂奔。

  在长沙赶潮的青春

  5月,在湖南省第二届湖湘工匠中,郭东妮年龄最小。一个月后,她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拟入选培育对象”。距离从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的夏天,正好4年。

  “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做科研的人。”郭东妮所在的工程师团队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娘子军”。

  几年来,她带领这群硕士姑娘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申请了5项专利,并成功获得了1项授权。

  专业女生很少,进入工厂的更少,但郭东妮乐在其中。所谓“科研女性荒漠”正在被打破。

  如今,她在智能制造领域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科技新星。

  就像“智能制造”这个新兴领域一样,郭东妮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潮年轻人,爱跳街舞、爱吃美食、爱上长沙。“长沙的包容性很强,敢为人先、不拘一格,给予了我们大展拳脚的舞台。”人才和城市之间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一步步达成儿时的理想,她很惊喜,也很珍惜。未来的浪潮往哪走?郭东妮有自己的回答。(谭苏昕 朱丽萍)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