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为人类艺术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借助于各种视觉设计方法或手段,实现对空间结构、外观形态以及色彩效果等的改变,从而打造出具有良好审美意义或独特象征意义的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美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绘画、建筑、雕塑等多个领域。其中,建筑是美术的重要衍生性艺术形式,基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发挥人类的创造性与审美智慧,构建起的空间实体,既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居住与生存的需求,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因此,基于美术史视角探究建筑风格的演变,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出各类建筑形态的美学机理、艺术价值,促进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新石器时代建筑风格的萌芽
中国建筑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们主要采用木质材料和桩基、斗拱等木结构来修建房屋。在北方地区,以黄土层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夯土技术对黄土进行锤打夯实,用来修建墙体和台基,从而提高建筑的稳固性。而南方地区的建筑形态以干栏式为主,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还在墙壁和地面上涂抹稀泥、草筋泥等物质,以吸收潮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北方地区的穴居与半穴居式建筑逐渐演变为木质结构组成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南方在原有的干栏式建筑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创新探索,研究出榫卯连接技术,使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并且逐步建造出许多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建筑群。新石器时期,建筑风格从原始简单逐渐转向复杂多元,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社会阶层分化和礼制观念的逐渐形成。
秦汉时期建筑风格的初步形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朝的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还包括了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统一。其中统一度量衡这一举措使得全国各地的尺度衡量与计算得到全面统一,也间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修建了大量的宫殿、陵寝、军事设施。其中,秦朝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崇尚高台建筑,依靠高大夯土来增加王权甚至皇权的威严,同时高台建筑易于防水、排水,也便于防卫。例如,帝王居住的场所都有着高耸的阙台和广阔的楼阁屋宇。而后几乎所有朝代都承袭秦汉时期的建筑理念,“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到汉朝时期,由于经历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倒退,修建高台建筑需要较高的资金、人力投入,并且高台建筑虽然规模宏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上下不便、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使得高台建筑逐渐减少。同时,汉朝时期土木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木构技术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多层楼阁式建筑的兴起。这类建筑以庭院式的布局为主,将室内空间进行垂直划分,具有居住、宴饮、供奉佛像等多种功能,并且在楼阁的屋脊、檐角处设计一些传统的花鸟图案,建筑外观形式丰富多样。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以佛塔为主要代表的佛教建筑广泛发展,成为当时较为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这是由于魏晋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战乱频繁、门阀割据的状态,汉族与游牧民族展开长时间的战争,导致底层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动荡不安,只能将对生活稳定的希望寄托在佛祖身上,通过祭拜佛祖、在寺庙上香等活动,祈祷天下和平安定。因此,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统治阶层大力支持佛教建筑的修建,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古代四大石窟都在这一时期开始修建。隋朝统一南北朝后,南北方建筑技术得到深入交流与传播,修建出规模更加宏大的建筑,如隋朝都城大兴城气势宏大、布局规整,由隋朝李春设计的安济桥,结构坚固、造型优美,展现出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才能。
此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化、稳定化发展,中国古代建筑技术逐步提升,在宋元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穿斗式、抬梁式的木构架形式得到广泛应用。明清时期,封建皇权制度得到顶峰,以紫禁城为代表的官式建筑更显出宏伟的规模与气势,同时民间建筑风格则趋于多样化,既有江南水乡的园林式建筑,又有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充分体现出我国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余柳莹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美感经验理论对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研究》,编号:Hnjg2022-124。)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