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南京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4-10-22 10:19:2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程茂吉责任编辑:xmt01

  近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南京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中心+枢纽”完整表述南京重要城市定位。本次《规划》确定的四个方面城市性质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核心,“两地三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是其支撑。国家把南京定位于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对其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东部地区是我国最高水平发展区域,2023年GDP总量占全国51.7%,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8倍,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使命是率先实现现代化。此外,为准确表述南京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定位,国务院批复强调南京“服务构建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的地位,更好地发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门户作用。

  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在进行全域全生态要素评价基础上,科学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结合城镇组团间楔形绿地和沿大江大河、交通基础设施廊道生态绿网,构建“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的绿色开敞空间结构,锚固生态安全格局。贯彻长江大保护要求,严格保护长江、秦淮河、滁河等自然河湖水系,对于受损水体和山体林地明确生态修复策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留有一定冗余度的城市发展规模引导。人口规模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体量和活力,也决定了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内的地位,因而人口规模是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也比较关注。考虑到人口发展更多受到空间供给之外的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等因素影响,本次《规划》人口规模突出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支撑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作为预期性指标引导城乡空间布局。

  底线约束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谋划。《规划》统筹划定“三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在国家划定的建设空间框架内,要实现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必须转变空间利用方式。城市发展必须在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建设,加快低效工业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转型利用,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土地复合利用,注重通过城市更新提升空间绩效和品质。在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下,地均效益要翻番,水资源、能源消耗稳步下降;在人口规模增加的条件下,人均用地规模、人均用水量必须不断下降。

  从多心组团都市区迈向全域田园都市。《规划》从以往重点关注城镇空间,转向全域全要素山水林田湖草和城乡一体化谋划,构建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总体格局。“南北田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融合生态、休闲功能,探索在特大城市周边建设世界级的乡村田园地区;“中部都市”是指以新街口为中心、半径40千米范围内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未来将集聚全市90%以上的城镇人口,构筑“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都市区,形成南京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拥江发展”强调要加快江北新区建设,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城乡融合”强调将城镇空间坐落在山水田园之中,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探索特大城市周边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

  构建与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城镇发展布局。《规划》提出“古都彰显、中心(城区)升级、副城集聚、新城支撑”的发展策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古都文化片区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古都魅力;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支撑南京中心城市定位的核心承载区;六合、溧水和高淳副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成为区域综合性节点城市;新城建设成为专业分工、产城融合的特色空间载体,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

  为建设更有创新活力的城市提供空间保障。围绕创新驱动的城市战略,《规划》提出了“一心两带、双核多点”的创新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根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到2035年规划工业用地不少于300平方公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按照“增留转减”的策略,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布局优化。

  塑造更有文化深度特色鲜明的魅力都市。以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世界古都杰出代表、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目标,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发挥南京山、水、城、林融汇一体的特色,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彰显“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特色。加强沿山、沿江、沿湖、沿城墙等区域天际线管控,构建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

  构建更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规划“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都市区高快速路网格局,实现中心城区15分钟通达高快速路,市域内15分钟通达国省干道。按照市级中心多线交汇、市级副中心两线以上换乘,副城中心、地区级中心快线相连的格局,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按照全龄友好、功能完善、均衡可及的原则,构建以15分钟生活圈为支撑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网、水利网、通信网,完善防洪、消防、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防灾设施布局,建成全国领先的安全韧性城市。(程茂吉)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