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袁然
编者按:
湖北麻城,中国的中部。吉林蛟河,中国的北部。
麻城石材,是中国石材产业的翘楚,蛟河石材,是中国石材产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麻城石材,从大力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到年产值近300亿,只用了10余年时间。而蛟河石材,从兴盛到没落再到王者归来,正朝年产值100亿的目标快速抵进。
两地石材产业的高速发展,被业界称为“麻城模式”和“蛟河模式”?
无论麻城石材的问鼎天下,还是蛟河石材的华丽蜕变,两地虽然相隔数千里,但把两者注入同一基因的,都与一个石材推手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李龙才。
因李龙才的深度参与,从麻城到蛟河,石材产业如神来之笔般的快速崛起,使其产业思维备受关注。
日前,在中国北部(蛟河)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就两地石材产业高速发展的底层逻辑,以及由此形成的顶层思维,李龙才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谈投资——
“我们到一个地方投资,不是单一的去做一个企业,而是去做一整个的产业”
对于石材来说,我们拥有自己的产业思维。我们到一个地方投资的出发点,并不是单一的去做一个企业,而是去做一整个的产业。我带去的是几十家、几百家企业,去共同打造这个产业。
也就是说,我们是带动一个产业在行动,我们可以在当地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将其做强,使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首屈一指的产业。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引领性。首先从规划上就要规模化,布局科学合理,按国家的政策,配套的安全、环保设施设备,也要是最先进的。
到一个地方去投资,要看这个地方有没有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规模我们可以创造,市场我们也可以开拓。如果具备这些条件,我们进入后肯定能做得比较好,也不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特别是环保的政策。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走在政策前面的,一开始就做整个产业的整体规划,而不是今天想挖一个矿就挖,明天想办一个厂就建。
这些规划包括矿区规划和园区规划,这两个规划肯定是要先行,不能遍地开花,不能在所有地方都进行开采和建厂。
只有做到规范,后续才便于管理,管理得当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也能够看出规模效应。若过于零散,则会显得混乱,不仅不好治理,而且一旦破坏面积过大,治理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自从国家层面对矿山的环保问题整治以来,不只是石材行业,其他的矿业几乎都受到了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很多行业没有做三维规划,呈现出散乱差的状态。
这其实跟当地政府也有关系,政府没有做三维规划,刚开始就让这些行业和企业野蛮发展,没有制定标准,没有规范发展,结果碰到问题就只能一刀切,企业和地方均受损失。
为什么说我们走在政策的前面呢?我们在这之前就做好了规划,所以在中央环保督察开始后,我们投资的几个地方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一直在积极行动和努力。
环保督察也是讲科学的,有没有发现问题、有没有在提升,还是根本无视环保要求,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问题并在提升,环保督察的容忍度就不一样。
我们比较幸运,因为见得多,所以在进入一个地方之前,就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起,对矿产开采工作进行规划,设立可采区和禁采区,实现集中开采,同时园区也集中,资源和加工企业都集中在一起,避免遍地开花、漫山遍野地挖掘和到处随意建厂。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己赚钱,还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让别人也能从中获利。
至于产业园,政府和我们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共同努力推动产业的繁荣发展。只有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才能够充分发挥产业园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要让企业入驻,首先得让企业看到赚钱效应。每到一个地方,我们的主要工作并非经营自己的企业,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推进市场,对接设计院以及国企、央企这些大的建筑公司,让他们使用我们产区的石材,以此展示我们的优势。
只有把市场打开,让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有订单,产生效应,我们的任务才算完成。也就是说,对于跟随我们去投资的企业来说,只要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最起码能有收益,而且相比其他地方,这里的收益会相对稳定,具有更长期的、更可预见的利益,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在这里投资的好处。
经时间验证,我们引资过去的企业,不能说赚了很多钱,基本都是有效益的。
实际上我们相当于在做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政府能获得收益,地方经济也得以发展,同时合作伙伴进来也能赚到钱。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适合这个地方发展的道路,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将推动地方产业实现质的飞跃。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情。
包括刚刚提到的平台,说我来创造这个平台,其实并不准确,应该是我们有一定的主导性,与政府以及企业一起,共同打造这个平台。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平台应该怎么做,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我不是说这是什么独特的模式,但这确实也是一种经验,最起码是一个成功的样板。我并不是说这个样板有多么宏大,外面的夸赞我们也从未放在心上,我们一直在寻找自身的不足,不断补齐短板。我们也不是说什么都做得很好,只是在大的方向上不会犯错误。
或许因为如此,很多地方都在学习我们的经验,希望邀请我们去做一些工作。
说到投资,去投资的地方选择性很多,我们去不是跟政府谈条件,而是要去寻找符合我们自身发展的种种条件,最起码有十几个方面的条件能得到我们的认同,才有可能去投资。
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跟随我们一起打拼的伙伴们负责。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又怎么能说服他们同去呢?如果不能保证自己的预期,又怎么能保证他们的预期呢?所以在选择地方投资时,我们非常严格和谨慎。
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有自己的企业,是为这个产业服务的。在麻城,我的企业于 2016 年在新三板挂牌,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实际意义。现在我们也在为北交所上市做准备,但这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的发展。
我一直致力于把企业做规范,因为我的企业是全国第一家石材挂牌企业,我要起到规范带头作用。作为一个生态企业,在中国,石材产业受到了一些不那么公正的认知,我们想做一个代表,证明这个产业是可以的,这是一种产业情怀。
但我想强调一点,并不是说我们能做到的别人就做不到,只是我觉得自己运气好,恰好碰到了合适的机会,在恰当的时机节点,所以才取得了成功。
当然,我们从事这个行业时间很久了,经验和认知的积累是重要因素。我从1990年就开始进石材工厂当学徒,后来做管理,直到当厂长,一直在福建发展。再后来从事国际贸易,也一直与石材相关。可以说这 30 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石材行业。
我们原来做的事情主要是外向型的,可能规模没有国内市场这么大,但是对产品的要求更高,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包括一些理念和意识肯定也不一样。特别是我们原来与欧美、日本做生意时,他们对石材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我们很清楚这一点,并从中受益。
第二,我们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在泉州、厦门等地,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会比较多。不敢说我们的眼光一定特别好,但最起码见得多,积累的经验也会多,看得多自然也就学得多。当然,我们周边也有很多高人,经常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目前,石材产业在舆论场声音微弱,有些边缘化,在国家产业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一些顶层设计。尽管如此,对这个产业我依旧充满信心。
谈合作——
“事实一再证明,只有一群对的人在一起,才能做成对的事情”
实际上,我不能把自己在麻城石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说得太大。虽然在主观上我可能有一些想法,但客观来讲,并非如外界所赞誉的这般夸张。
确切地说,我们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与对的一帮人,一起做了一件对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谈及我在其中的角色,正如我之前所说,由于我们在这个行业时间长,见识多,与周边的合作伙伴们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家经常交流、学习取经后,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了产区中。
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已,最多也就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对于一个几百亿的产业来说,我对自己这样的定位,已然足够。
“对的人”,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当地领导是关键的“对的人”,领导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会决定整个环境和生态。如果地方的一把手天天琢磨产业怎么发展,服务不好就问责,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以麻城为例,麻城的领导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迫切希望推动地方发展,真心实意地将发展理念付诸实施。我们拥有先进的发展理念,他们能够接受新的建议和经验,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他们有担当、有方法,积极作为,为地方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当然,企业也是“对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选择企业时,挑选那些有实力、有潜力、有责任感的好企业。这些企业能够积极响应地方发展的号召,为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同时,企业也能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与地方共同成长。
这些“对的人”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为地方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谈招商——
“一方面是政府信任我们,由我们主导招商;另一方面企业信任我们,由我们撮合招商,这样成功率就会更高”
全国不止麻城一个地方在发展石材产业,各地政府从未停止过招商,但为什么有的地方能招到商,有的地方却招不到呢?
麻城采取的是“以商招商”的模式,即把招商交给企业去做。这个模式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一方面我们与政府之间有着深度的信任,对政府的产业政策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表示认可。认可之后,我们可以将这种认可传达给有投资意向的企业。
另一方面,我们既了解政府的需求,也知道企业的需求、担忧及发展方向等。我们可以在其中起到非常有效的沟通作用,因为很多企业担心政府的承诺无法兑现,但有我们的深度参与,企业就会多一份信任。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个人的人脉和资源起一定作用。我们有产业基础,在老家时我们就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我们的企业在当地一定是遥遥领先的。
如果没有实力且不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就不知道该招什么样的商。我们知道要招全产业链的企业,缺什么产品就去找做这种产品的企业,尽量做到全覆盖,避免同质化。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环节,而是全面涵盖了从开采、加工到物流、交易的整个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并行发展的还有诸如辅料等门类,以及对于下脚料的处理等。我们致力于将粉尘等下脚料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让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转化为产品输出,从而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全链条招商,而绝不是仅仅引进一个单纯的开采企业或者加工企业这么简单的概念。
虽然完全避免同质化不太可能,但最起码要有方向引导,明确企业在哪里做什么产品。
所以,“以商招商”一方面是政府信任我们,由我们主导招商;另一方面是企业信任我们,由我们撮合招商,这样成功率就会更高。
回到蛟河来说,因为我们有成功的模式,这为双方提供了信心保障,且能够平衡供需双方的需求,很好地融合双方的需求点,起到关键的桥梁作用。这是蛟河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整体的层面来看,政府重视这个产业,是因为它能为地方带来诸多效益,如促进就业、增加 GDP、提供税收以及拉动经济发展等。所以我们要做成规模,就必须有足够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入驻,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这就是招商的意义所在。
谈模式——
“把麻城的经验用到蛟河来,会更高效更直接,不走弯路,甚至可以换道超车,而不是弯道超车”
至于“麻城模式”或“蛟河模式”,目前虽然没有完全去总结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以全产业链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两者的快速发展,自然有它的底层逻辑。
或许是与我们这一帮石材人思想碰撞多了,麻城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思路在不断进步,比较某些地方,更具前瞻性。
我们与地方政府的交流碰撞最为密切,就像刚刚提到的那些,当然不能说是我们的理念灌输给了他们,这是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
“以商招商”,是麻城成功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我是直接参与这份工作的,这似乎是我把企业招进来的功劳,但在麻城成功的要素上,我们要去总结或者探讨,这一点又没法不予提及。
我跟麻城市的领导说过,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一个厂都招不到。
从 2019 年起,我们就停止了再招加工麻城石材的企业,而是全力开始发展面向全国和全球原材料和市场的企业,发展麻城以外的业务,将麻城打造成国际化的产业聚集地,走两头在外的路线,即原材料来自外部,市场面向外部,只是在麻城进行集散加工批发。
不管怎么说,麻城的成功是不可置疑的,我来到这里,政府能够接受我的理念,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说到蛟河,前面有了麻城这个成功的例子,我们不能脱离事实说话。所以说,大的方式方法,包括所谓的模式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会把经验用到这里,会更高效、更直接,不走弯路,甚至可以换道超车,而不是弯道超车,一下子就能做到位。可以更快、更高效、更节省时间成本地把产业做到我们想要的规模。
谈蛟河——
“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地石材的话语权、投资者的资金周转率和回报期”
在吉林蛟河,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冬天石材不能正常生产的问题,因为天气寒冷,水结冰是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到这里做产业,不能只做八个月,而是要做十二个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别人来投资,他要考虑资金周转率,一定会算他的回收期,一年做十二个月跟做八个月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产业要做大,不能受气候影响,否则会限制市场覆盖范围、市场规模和占有率,那就根本没有话语权了。
一个产品要在一个地区有话语权,一方面是产品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则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蛟河石材当前的困境。
如果我们面向全国、出口市场乃至全球,没人会因为我们休息而等待。所以必须保证一年四季能生产,厂房设施的保温、加温功能是突破口,建筑构造也与之前的普通厂房大不相同。
在蛟河,我们制定了石材产业20年规划,即四个“100”的目标——百亿产值、百亿投资、百家规上企业以及打造百年产业。为此我们规划了1.5万亩的产业园。
当前,这边石材的供应量虽然不是特别大,但也不算小。然而,在我们到来之前,这里的石材市场认可度低,因为没有高端标准,只能面向东北三省冬天停工的那些市政工程,没有面向全国的能力。因为没有先进的设备、高超的技术和市场推广能力,导致石材虽好,却走不出去。
从 2019 年我们来到这里后,尽管遭遇了几年疫情,但我们从未停止推广市场,特别是和业内大佬以及市场推广能力强的人,形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并且针对性地寻找应用场景。
从去年开始,全国很多机场都开始使用蛟河的石材。以前这个数字是零,现在像北京的地铁站、机场以及北京副中心通州等地,都在使用这里的石材。因为我们这边的石材成本低且产品好。
所以,我们目标清晰地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针对性地对产业进行升级;二是有计划地推广市场;三是找到产品的高端应用场景。
国内市场现在得以打开,出口市场也被打开。这就是您感到惊奇的,为什么行业里很多人在叫苦,这里的生产却没有产业寒冬的感觉,依然热火朝天的原因。
谈麻城——
“如果大家能够脚踏实地,推行‘两头在外’的模式,将麻城真正打造成为世界的花岗岩中心,那将会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
麻城石材产业园区有25000亩的规划面积,给未来留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要充分的利用好,更上一层楼。但在我看来,接下来要努力去做的,是在2019年就开始推行的那种两头在外的模式,就如同福建的水头一样。
那么,究竟什么是“两头在外”呢?
也就是说,原材料来源于世界各地,市场同样面向全球,这便是所谓的“两头在外”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大型的集散平台,成为一个产业基地。这里所提到的平台经济,有时候大家可能会误解为仅仅是互联网平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互联网平台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最为重要的是要打造出一种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能够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集中到这里进行加工。
麻城与福建相比,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其不足在于麻城离海外的距离相对较远一点,但是它的优势在于离市场端更近一些。这样的话,两边的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对冲,只是我们需要将麻城的这种模式做出规模,使其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对于麻城而言,期望能够对全世界的市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而成为一个关键的枢纽。最终期望达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当人们需要采购花岗岩的时候,就会想到麻城。
倘若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当世界的花岗岩市场有需求时,在麻城都能够得到满足。因为有了明确的分类,不同的石材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得到最好的供应。
所以说,如果我们选择走这样的发展道路,麻城的发展完全可以实现成倍的增长。而且我们是具备相应条件的,只要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
然而,目前我们面对的情况是,有些人满足于现状,飘飘然,有的企业也过于自信和自高。如果大家能够脚踏实地去做,将麻城真正打造成为花岗岩之都,使其成为世界的花岗岩中心,那将会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
麻城拥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并且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打造世界花岗岩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通过吸引全球的花岗岩资源和市场,麻城可以成为石材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
同时,这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麻城石材产业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麻城成为世界花岗岩中心的梦想,为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谈竞争——
“在矿权密集释放的当下,需要给各地方一些较为隐晦的忠告,请认真思考顶层设计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优势”
在矿权密集释放的当下,无论对于麻城还是蛟河,肯定会形成一定压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对此,我们要再次强调之前提到的忠告,即某个产品已在某个地区形成了较大规模,就一定要控制同类产品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
我们在 2019 年就开始控制本地石材生产的扩充,这并非为了保护自己而阻止别人发展,而是我们具有先进性的体现。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控制规模,提早进行了环保方面的布局,比如矿山复绿、水处理,以及矿山集中开采,我们是全国最早采取这些举措的产业园。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不能说哪个地方不好,但关键问题是其优势是否明显,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要素。规模必须根据市场来控制,不能无限量扩大,否则激烈竞争会导致谁都无法盈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肯定要拼实力。
再来审视一下顶层设计是否足够出色、足够科学呢?就某些地区的石材产业发展状况而言,我着实难以看好,这些地方的产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处境比较危险。
在一些地方,当地的矿山全然被国有平台所掌控,连开采工作都由国有平台负责操作,而民企仅仅只能从事一些加工环节的业务,在我看来,应该让民企更加灵活地参与到产业发展环节当中去。
因为石材产业虽然算不上拥有众多高科技含量的产业类型,但是如果缺少了人的积极因素,那肯定是无法做好的。政府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产业发展,然而如果仅仅只有开采环节得以加强,却没有庞大的加工能力以及强大的推广能力,那么这个产业就等于无法运转起来。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本地开采的石头无人问津,企业反而去其他地方购买石材。这是因为这种模式与市场严重不接轨,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来说,我们需要给各个地方一些建议,让他们认真审视顶层设计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优势。
麻城和蛟河,这里的产业已经崛起,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也并不逊色,再加上还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有着明显的集聚效应,强者会变得更强。
从中长期来看,石材产业的前景确实是看好的,但这是有条件地看好。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都是规模企业、品牌企业以及大企业在市场中起到主导作用。
我们在麻城和蛟河的发展是有充分依据的,有其科学的底层逻辑和先进的顶层思维,并非盲目自信。我们对于自己看重的地方投入精力,就有信心让其发展起来,这就是我们的自信所在。
总之,石材产业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顶层设计、市场需求、企业实力以及政策支持等。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石材产业的未来,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产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市场——
“国家这么大,稍加刺激市场就足够,石材行业在舆论场声音微弱,行业巨头站出来发声很有必要,上层重视才会有顶层设计”
我不能代表整个石材行业,但就我所熟悉的花岗岩行业来说,前景值得看好。使用石材建设绝对有诸多好处,不容置疑。一方面石材建筑永久耐用,另一方面有文化底蕴。像上海外滩的建筑很漂亮,很多知名建筑如意大利梵蒂冈、白宫等都是石头建造。石头越久越有历史感,能承载浓厚的文化底蕴。人类文明如果没有石头作为重要载体,会丢失一大半,在博物馆中也能看到很多石头文物。
所以石材在建筑领域确实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只要有建筑就离不开石材,从钢筋混凝土中大量的砂石料,到建筑的贴面、墙面、地面等都可能用到石材。
我们所做的建筑石材,尤其是花岗岩,与房地产的直接关系相对较小,房地产更多使用大理石,而花岗岩主要在一些小区及特定场景中少量使用。
虽然我们与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关系密切,但受到房地产下行的间接影响,因为城市未扩容、地方政府资金紧张会导致市政工程订单减少。
然而,在一些大型基建项目,比如机场建设,目前仍有较大需求。按照国家民航局的规划,到2035年,民用运输机场将达到400个,预示着未来10年,还有 100 多个机场将拔地而起,这体现了大型基建的大需求、大供应,国家级重大工程仍会用到石材,但并非所有机场建设都与所有石材相关。
而城市升级这一方面会受房地产影响而萎缩,因为城市升级主要为了造地、扩容,只要有扩容和升级,就会有石材的刚性需求。如果有建筑、有人活动,就一定离不开石材,而且中国的石材使用率实际上很低,特别是饰面石材,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在欧美,很多大型建筑全部采用石材,而中国更多是土木结构,瓷砖使用也较多。随着国力增强、国民自信提升和经济能力提高,消费理念如果跟上,石材市场会进一步扩大。
从设计层面来看,能设计石材的设计师相对较少,中国设计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考虑石材的物理属性、配色等问题。一些大型建筑如贝聿铭等大师的作品更多用到了石材。所以,如果要拉动消费或市场,需要从源头抓起,从人的理念上抓,理论上可以让设计师来带动。
目前来看,国家政策在石材使用方面缺乏一定的引导。比如石材铺在地板上虽然一次性投资多一点,但却是永久的。国外的街道不会像国内某些地方这样频繁翻新,几百年的石头街道依然坚固。像北京长安街边上人行道的厚石材,还有罗马用石头堆砌的城市一般,经久耐用。相比之下,一些建设如房屋和街道的反复修缮成本更高,花费大量资金却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乡村振兴方面,我国正在推进乡村道路建设,但真正的细节之处还未充分体现。欧美国家城镇化进程早于中国百年,他们现在不仅在城市有修缮,还大量在农村使用石材,建设农村别墅、庭院、路边花坛等。我国国土面积大,未来乡村建设中石材的使用有着广阔的蓝海市场,但这需要时间以及多重政策的支持,包括设计理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我们需要把行业的声音放大,引起高层重视,就有可能影响到上层决策。石材行业的巨头说话更有影响力,经常性的站出来为行业发声,能形成一种声势,是有必要的。像您们这样能向公众发声的人,将意见传达给主管部门和国家层面,也能为石材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只要稍加刺激,比如地方政府资金充裕时能继续推进建设,再加上政策支持,是有好处的,可以拉动整个产业经济。
但地方政府也要有规划地发展,不能盲目,因为地球上虽然不缺石头,但也不能无限扩充,否则会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
石材行业虽有前景,但要实现发展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下一代来完成,这是中长期的计划,需要各方面努力得当。同时,很多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石材产业也存在巨大风险。不但政策要到位,同时自身优势要明显,才有必要去推动,因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若同质化竞争严重,可能会导致大家都陷入困境。
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双赢,所以这一点需要忠告大家。一方面,市场再大也不可能无限大;另一方面,虽然地球上不缺石头,但如果优势不明显就盲目发展,可能会出现系统风险。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