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筑是出于实际需要的人类实践活动,在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材料技术、审美认知等综合条件下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选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传播并影响着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与中国社会的总体脉络同步。本文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发展历史、分类特征、文化哲学、创新发展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发展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和史迹考察。文献资料浩瀚,目前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代(四千多年前),如何去伪存真、系统梳理文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史迹考察方面,考古发掘和专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史迹考察的成果会更加丰富、深入和系统。凡是和建筑有关的构建名称的汉字,多和“宀”有关,如家、宇、宫、室、窗等,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的方法。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发展历史,最早诞生于何时何地,如何发展?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学术界多是沿用了社会历史分期的方法,比较有代表的如《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外建筑史》等都谈到了建筑的历史发展、代表作品。综合文献和史迹考察,一般把原始社会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孕育期,主要代表是穴居建筑和干栏建筑;夏商周为萌芽期,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建筑形式已经出现,建筑的功能有了具体区分,建筑形态、色彩、装饰、材料等已经进行了系统设计,形式多样,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斗拱;秦汉至南北朝为形成期,叠梁式和穿斗式是新的建筑样式,多层楼阁建筑已出现,斗拱被普遍使用,砖石砌筑技术和拱券技术已经成熟;隋唐至宋为成熟期,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更加完善,形制稳定,唐朝建筑严整有序凸显恢宏气势和明快色调,宋朝建筑人文气息更加浓郁,营造技术更加系统化;元明清为持续发展期,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已经形成稳定的体系和形态,关于园林、工程做法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分类特征
古人并没有给建筑一个准确的定义,而是一个很有弹性的界定。按照建筑的功能和性质分类标准,分为宫殿、陵墓、寺庙、民居、桥梁、园林等;也可以简单地分为宗教建筑和非宗教建筑两类,还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的。每一个分类都是相对性的标准,这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注重实用性与古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1.以木料为主要材料,采用构架式的梁柱式建筑。以木材为主,立柱四根,上有梁枋,梁数层重叠为“梁架”,梁端承榑,榑间并椽,为屋顶之骨架,加以草、泥、瓦、板等为顶,一间房屋即成。从“木经”、“营造法式”、“鲁班经”到“样式雷”,形式规范更加成熟。后有砖石材料和木料结合使用,这和地域环境、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2.建筑的外在形式美,是其独特风格的具象表达。从商代开始,屋顶的设计注重实用与审美双重原则,形成独特的风格。彩绘是建筑的另一种形式美,既是对木材的防护,也是一种装饰,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藻饰彩画,唐宋时期样式等级已经成形,明清极大盛行。雕梁画栋的彩绘,根据建筑实际,运用不同的装饰图案勾勒出了独特的意境美,加上变化多样的屋脊兽,形态各异的门窗、回廊、影壁墙、台阶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独特形式美,中国的园林、民居等是建筑形式美的具象直观表达。
3.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多以木料为主,木头是柔性材料,斗拱是柔性的结构,采用斗拱和榫卯结构的木头建筑冬暖夏凉,具有抗震性、能避雷击,应县木塔和南禅寺大殿就扛过了战火和天灾;建筑是实用空间和虚幻空间并存,建筑及建筑构件的彩绘、雕塑、书法、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宫和圆明园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文化哲学
建筑的发展史是人类实践探索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追根溯源,是深受特定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思辨方式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缘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森严的伦理等级理念,并在建筑上体现的淋淋尽致。中国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也各有特色。夏商周开始,等级制度确立,王权至上、尊卑有序、贵和尚中的伦理等级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等的建造上,形成程式化和规范化的体系。
四、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创新发展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传承、保护、传播优秀的建筑文化,让西方学者能够客观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价值。从战国的《考工记》、北宋的《营造法式》、明代的《园冶》到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工种、设计标准规范、园林建造以及单体建筑的构造、用工、做法、规范等,值得系统学习研究。借助数字化手段复原或者修复古代传统建筑,提炼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进行融合,保护性开发传统民居村落,积极助力文旅发展,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创新发展的又一着力点。(作者赵书英 系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副教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课题“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村落的数字化保护研究”(20JZ047)的阶段性成果)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