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中国石材全联行”之② 公益火炬手 石材领航人 文化传承者三维王忠邦——一次关于“酒泉石材与丝路文化”的对话

2024-07-23 15:12:08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袁然责任编辑:xmt02

  本报记者 袁然

  编者按:

  在大西北,有一群人,通过40多年的努力,把戈壁滩上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做成了特产,做成了名片,做成了产业,做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石材全联行”之② 公益火炬手 石材领航人 文化传承者三维王忠邦——一次关于“酒泉石材与丝路文化”的对话

“中国石材全联行”之② 公益火炬手 石材领航人 文化传承者三维王忠邦——一次关于“酒泉石材与丝路文化”的对话

“中国石材全联行”之② 公益火炬手 石材领航人 文化传承者三维王忠邦——一次关于“酒泉石材与丝路文化”的对话

“中国石材全联行”之② 公益火炬手 石材领航人 文化传承者三维王忠邦——一次关于“酒泉石材与丝路文化”的对话

  这群人里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现任酒泉市石材行业协会会长、鑫磊石材董事长王忠邦。

  7月11日,当记者就酒泉石材这一产业源起与壮大的内因,与王忠邦探讨时,他的答案是:这得益于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充沛滋养。

  奥运火炬手——

  “自古以来,商人是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主要传承者,成为奥运火炬手,是对我践行和传承这一精神的鼓励和鞭策”

  记者:王会长,您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手之一,有人称您为“公益火炬手”。据我所知,您是中国石材行业奥运会火炬接力第一人。您是怎样看待这份荣幸的?

  王忠邦: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我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接力手,可能是大家需要我去更多地做一些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践行和传承。

  奥运圣火承载着“和平、团结、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受语言、种族、肤色影响。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境外线路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而丝绸之路作为人类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人文精神。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酒泉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商人是丝绸之路上的活跃群体,是丝绸之路人文精神遗产继承最重要的力量。我只是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记者:这种人文精神的影响与您日后下海经商是否有着某种联系?据我了解,您之前的工作并非经商,传闻您之所以下海经商,跟几个下岗工人有关?

  王忠邦:说完全是,也不准确,肯定是有这个因素的。我是1992年辞职“下海”的,当时一些一起工作多年的员工下岗了,我心里很不好受,很长时间都感觉过不了这道坎。当时组织上对我有很好的安排,思虑再三,我还是辞职了,召集了一些生活比较艰难的下岗工人,一起创业了。

  记者:石材是您创业的起点?

  王忠邦:是的。辞职后我们创办了鑫磊石材公司,进入石材行业。当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又苦又脏又累的行当。但是我们没有其他特长和技术,只能靠山吃山了。说实话,谁都没想到今后能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番大事情。

  记者:您做过很多的公益活动,这些善举并非在您的企业做大之后才开始,而是贯穿在企业由小到大的整个过程中。比如在企业起步不久,您就捐赠了150多套乒乓球设施给酒泉市的乡村学校和单位;当您了解到金庙沟村骆驼奶源基地存在用房紧张、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多方筹措资助基地建设3间生产用房,还捐赠4万元用于电力扩容改造;再如,您在瓜州、清州捐资助学、修桥铺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价值280多万元的“东风航天城”巨型地标,也是您捐赠的。这些善举,是否如您所说,也是受到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

  王忠邦:团结互信、团结互助是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丝绸之路上的企业家,大都受到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都有互帮互助的淳朴品质。一个人或者企业,尽一些社会责任,不一定是你的企业做大了才该去做。古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同的条件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量力而行就好,关键是对这种人文精神的践行和传承。

  记者:鑫磊石材在西北乃至全国都已很有影响,您作为酒泉市石材行业协会会长、全联石材业商会副会长、酒泉市工商联副主席、酒泉市政协常委,是否预示着将在更大的平台上,为弘扬丝绸之路的人文精神做努力?

  王忠邦:我的企业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作为民营企业,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我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酒泉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今后,我们将从产业发展、项目帮扶、就业帮扶、捐赠帮扶等方面,做好领头羊,为酒泉的发展竭尽所能。

  石材领航人——

  “酒泉石材不能机械学习和模仿别人,而应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道路,建设‘资源+基地+文化’的产业高地”

  记者:在采访中,我经常听到有人称您为“甘肃石材第一人”。

  王忠邦:过誉了,这只是大家对我的偏爱而已。在甘肃,我的确算是进入石材行业比较早的人。我是1992年创办的“酒泉鑫磊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在大西北开矿经营饰面石材。得益于国家建设的高速发展期,酒泉石材很快进入了大众视野,让人们所熟知。

  记者:在石材行业,资源为王。酒泉的石材资源情况如何?

  王忠邦:酒泉石材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现已查明石材矿产地58处,保有资源储量3.63亿立方米,远景资源储量可达700亿立方米。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石材有花岗岩、大理岩、蛇纹岩、辉长岩等20余种。

  记者:很多人说,酒泉石材被地方重视,被业界认可,跟您的努力密不可分。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王忠邦:我进入石材行业较早,算是酒泉石材行业的老人,我的企业的发展,也得益于酒泉石材产业的整体发展。在这方面,我只是做了一些石材人该做的工作。比如在原国家建材工业部、全国工商联石材业商会、国家建材检测中心、国内外石材产业论坛、国际石材展销会这些单位和场合,下了些力气推销酒泉石材,为酒泉石材鼓与呼。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成功将酒泉石材与广西岑溪、湖北麻城、山东五莲、吉林蛟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新疆奇台等地的石材,一同列为全国优质石材七大产区,将酒泉石材品牌推向了全国,为酒泉石材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酒泉石材经历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产业从小变大,已逐渐成长为酒泉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材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链建设成效初显,以酒泉为中心带动周边的石材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为“强工业”“强县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各地都在相继释放矿权,也在加大对石材产业的开发和扶持力度,石材竞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酒泉石材是否面临同样的挑战?

  王忠邦:毫无疑问,酒泉石材产业虽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但是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正成为市场竞争的瓶颈。

  比如,酒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层次、布局散乱、经济效益偏低的状况,没有真正的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部分饰面石材矿山还未开发,石材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因历史原因,石材资源矿业权设置较小、分布较为零散,各个矿山企业单打独斗,未能实现抱团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不足,甚至一些矿山企业还处于“卖资源”的初级开发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记者:酒泉作为有矿产资源的石材聚集区,麻城有“麻城模式”,蛟河有“蛟河模式”,现在山东莱州、湖北随州等地,也在相继发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产业模式。对于酒泉石材来说,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王忠邦:这是我们酒泉石材人思考的重点。有人去了麻城,回来就提出要学麻城模式,有人去了水头,回来就说要学水头模式。我认为,先进的发展模式一定要学,但一定不能机械的效仿。

  石材产业受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影响,各地资源配置不同,区域地位不同,目标市场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走适合自身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酒泉有连接甘、青、宁、新、蒙等地区的通道优势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地理优势,对石材等矿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出口贸易等,比其他石材聚集区更具有先天性发展条件,应该拉通来考虑。

  酒泉石材资源禀赋丰富,就必须要走资源拉动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比如“麻城模式”。而酒泉深处大西北腹地,是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双战略”上的节点城市,这是我们考虑目标市场的重要方向。

  丝绸之路上的石材文化,是酒泉石材的灵魂。我认为,酒泉石材产业的发展道路,要把上述三个因素结合起来,走“资源+基地+文化”的石材产业发展道路。

  具体地说,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资源进行统筹开发,建立配套的石材产业基地,以石材加工和交付为主,这个产业基地,不仅仅是做为开发本地石材资源的配套条件,更要成为东部地区石材产业因环保问题大批关停、转移的承接基地。另一方面,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建设西北的石材资源集散基地,借此打造“一带一路”的石材供给高地。

  这两个基地,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而石材文化,是这两个基地建设中的灵魂。

  文化传承者——

  “丝绸之路上的石材文化,是酒泉石材独一无二的资源,我们正充分挖掘整理,打造中国石材‘游、购、学’目的地”

  记者:您刚才谈到,酒泉石材产业的发展要建设两个抓手,我的理解是一手发展临矿产业基地建设,一手抓石材资源集散基地建设,这样理解对吗?

  王忠邦:非常准确。我们的临矿产业基地,以“西部(酒泉)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我们的石材资源集散基地,是以“金石仓石材城”为载体。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已投入建设。

  记者:全国已有的几个大规模石材集散基地现在都在萎缩,真正有竞争力的,业界普遍认为是“南安水头”,其他的都处境艰难。此时,在酒泉建一个石材资源集散基地,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王忠邦:说到点子上了。我们这个石材资源集散基地的建设,一定是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的,是为未来酒泉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布局的。如果我们去参照水头或者云浮,建一个石材交易城,与他们竞争,当前的确生不逢时。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您提到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具体布局。

  王忠邦:石材集散基地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丝绸之路石材文化基地“,它的功能是“具有绸之路文化特色的石材游、购、学目的地”。

  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地域环境的。丝绸之路最先是作为一个商道为大家熟知的,其实丝绸之路的石材文化,也非常丰富。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石头堆砌出来的文化,一点不为过。比如丝绸之路上极有战略地位和民族风情的“塔什干石头城”,又比如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嘉峪关石刻崖画”,还有张骞出使西域后,“青金石”更是作为国宝大量出口到中国,而“雅丹石”,更是酒泉石文化的历史开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石头浓缩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人文、地理,石材文化浩如烟海,灿若繁星。

  从古至今,酒泉就是以玉酒泉得名。这些石材文化,是我们建设这个石材资源集散基地的灵魂,大量的丝绸之路石材文化,会在这个基地得到展现,是旅游的丰富资源。

  此为“游”。

  至于“购”,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这个石材资源集散基地就是大西北的石材交易中心、用户体验中心、“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沿线城市的石材供给高地,它是外向型、国际化的,与我们国内现有的石材交易基地功能上是错位的。

  刚才我谈到了石材资源集散基地的另一个功能——学。

  其实,这是石材行业普遍忽视的问题。石材产业是一个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实操型人才。而现在的教育机构,对石材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少有问津。我们石材资源集散基地的建设,就是要利用酒泉的石材产业优势,石材文化优势,为石材行业打造一个研学基地。

  当然,我们的研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石材的开采、加工、雕刻、施工等,在这里都可以实操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与政府部门合作,每年定期举办石材技能大赛,石材行业的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拿到梦寐以求的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行业里的高级人才。特别是我们将倾力打造的“丝路国际石材论坛”,将为整个石材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之,我们要将石材资源集散基地,建设成为“中国石商俱乐部、石材产业商学院、全球石材展销厅、文创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新地标”。

  记者:基地现在建设到哪一步了?

  王忠邦:金石仓前期规划200多亩,有70多亩已展开建设,总投资5亿元,目前已完成2亿元投资,正在按既定计划推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