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北部为太行山区,修武民居作为修武地域文化的载体,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和魅力。由于修武县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建筑材料,民居建造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色,据此可分为南部合院区和北部窑洞区两大民居区划。
南部合院民居
修武民居中保存完好的院落较少,但从遗留下的单体建筑中可以推测出完整院落的形式。修武院落大多是以方形和矩形出现,是传统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形式。院落有单一的,也有二进院、三进院甚至更深的院落,这些院落只是纵深延展,而不是横向延展。比如佐眼村张氏四进院。这些院落宽度等同于正房面阔,进入二进院必须通过客厅,所以客厅在河南又有“过厅”之称谓。民居中院落的大门通常在整体建筑的左前方,在修武民间有这样的习惯,如果房屋为“阳宅”——坐北面南,大门开于左前方,也就是东侧,如果房屋为“阴宅”——坐南朝北,大门则开于正前方。
民居中对于建筑材料采用就地取材,取法于自然,“五材并举,百堵皆兴” 。砖瓦是建筑中最佳选择,其制作方法和规范在《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瓦部》中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具体到民间则自由一些,所以民间砖瓦的尺寸并不统一,甚至一座建筑中的砖都会有明显区别。砖有条砖和巴砖(方砖)之分,巴砖主要用于铺地和做屋顶望板。除了砖瓦之外土坯是修武古建筑中的重要材料,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平民百姓建筑中都有用坯。土坯所用黄土在博爱、修武一带品质尤佳,土质性粘,泥呈“握之成团、落地开花”的状态。土坯制作简单、造价低廉,由于中间空隙大所建房屋保暖性好,所以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土坯仍是修武地区民居的主要材料。木材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材料。木材不仅用于房屋的梁架结构而且门窗、栏杆也多用木材。但由于木材造价高因此民间多有用其他材料代替。比如用竹子编制竹笆,用芦苇编制苇芭,用荆条编制的荆笆和用柳条编制的条笆来代替望板,修武为玉米和小麦的主产区,所以用玉米杆加以捆扎代替椽,这些材料方便易得、经济实用成为普通百姓建造房屋的首选材料。
在修武民居中房屋的进深有很大差异,修武民居房屋进深在3.2-5.4米之间变化,3.2-5.4米多用于低成本的民居和等级较低的庙宇(佐眼村山神庙),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武民居的探寻中我们鲜见到单坡房顶房屋,究其原因应该与修武地域广阔有关,尤其在经济落后的村子单坡屋顶房屋几乎没有。因为单坡屋顶建筑一般是由于经济活动繁荣造成建筑拥挤,为节省土地而建。有的宅院因基地狭小,形成三面或四面房屋前坡交接的情况。这种做法适合于拥挤的城市。普通房屋进深在 3.5-4.5米之间,正房进深一般在4.2-5.5米之间,进深大于5.5米的建筑通常为祠堂和庙宇。
民居中的梁架结构是房屋的承重构件,“墙倒屋不塌”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修武民居还基本保留传统建筑梁架结构的特点,但在清末民初开始民居梁架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为节省木料由柱承重改为墙承重,这种以墙代柱在修武民居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东新庄79岁老人李芳兴介绍“至上世纪50年代后为节省木料,五架梁之大梁改为直接搁置在前后墙上,可以省两根檩木”。目前经过考察修武民居梁架结构大体有几类:1、抬梁式,抬梁式在民居中为主要形式,也是官式住宅的梁架结构形式,抬梁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房屋高大气派。修武民居抬梁式梁架很多将瓜柱拉长使梁架降低,把室内空间分割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可以做储藏室。2、穿斗式,穿斗式梁架又称为“立帖式”,多用于南方建筑。修武民间中的穿斗式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这种构架,而是介于抬梁与穿斗之间的一种变异构架,大梁还是粗大完整,大梁之上为穿斗形式,这样房屋只需要大梁一根大的木料,其余梁架都是用较小木材解决。也是人们为节省木材而做出的变通。3、叉手梁(东新庄李芳兴宅),叉手梁脊瓜柱和瓜柱均置于平梁上,脊瓜柱上支撑脊檩,两侧叉手上端交于脊瓜柱顶,下端插入平梁,两端与平梁形成三角形,为增加整体梁架的稳定性因此在脊瓜柱底部与两瓜柱顶斜插短柱,称为“斜撑”。叉手梁中平梁不受力,因此当地有“叉手顶住墙,麻杆能当梁”的说法,平梁所用木料也比较随意,叉手梁整体木料较小,比较适合经济普通的家户。民居由于使用主体为普通百姓,而百姓的经济能力和个人审美各有不同,基于各种原因修武民居梁架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北部窑洞民居
窑洞民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学者们把窑洞建筑称为“生土建筑”,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中游,修武北部恰恰处于豫西北黄土发育良好的地区,因此存在很多窑洞案例。
建造窑洞的材料是原状土——黄土。黄土颗粒细小、黏度高,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优秀,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窑洞民居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又可以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砌筑式窑洞。修武窑洞主要是靠崖式窑洞和砌筑式窑洞两种,靠崖式窑洞又分为两种:即在山坡与塬边地带开挖的窑洞谓之“靠山式窑洞”;利用沟壑两侧崖壁开挖的窑洞叫“沿沟式窑洞”。这种形式修武民居中实例很多,以东交口村为主。具体到修武地区窑洞主要是靠山式窑洞,靠山式窑洞是比较容易开挖的窑洞形式,修武北部可利用的自然条件充足,其中西村乡留存窑洞最多。如:当阳裕村、洼村、圪料返村、东西交口村、西岭后村都有窑洞存在。
当阳裕村距离城市较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农村建设中实行居民的整体搬迁,现使用中的窑洞较少,原有窑洞、坑院多数回填重建,目前所剩窑洞无几。近几年由于当阳裕旅游经济的开发,陆续又有一批新的窑洞开挖,主要作为经济场所使用,如“商店、饭店、旅社等”。当阳裕村窑洞目前保存的以单体窑洞为主,村口土崖高约十几米,是开挖窑洞的理想位置。新老窑洞俱有,新开挖窑洞与砖石结合较多,内部用砖衬砌,外部用砖或者石头接箍。其中新建窑洞洞深1200-1500厘米,洞阔330-350厘米,洞高240-260厘米。上世纪留存窑洞外部较为简陋多数以青砖砌窑脸,个别甚至只用青砖砌出门口,其余皆为土质。通常青砖砌窑脸,一主一配一进两间,窑内以青砖衬砌,地面铺青砖。配间无论从高度、尺寸上还是从建造工艺上都明显比主窑简陋,大小仅能铺下一张床,做储物间使用。
东交口老村窑洞保留较多并基本完整。东交口窑洞都属于窑房结合式,其中还在使用的约五六户,其余住户均已搬离老村。部分窑院保存完整但已无人居住。其中一户宅院坐落于东交口村路北,为祖辈留下的老院,约建于清末。坐北朝南,窑前院落开阔,属于建窑院的理想位置。院内崖壁共开窑洞东西两孔。其中与院大门正对的东边主窑为一主一配两间,配窑在东侧,这样与就呈现出一主两配的实际格局,窑前东西两座厢房完全相同,中间为院子,这样我们发现主窑位于中轴线上。由此可知,窑院与传统四合院一样,主向位置的窑洞讲究中轴对称。窑洞均为口小肚大,当地人称之为“聚财”,这与左满常先生的研究不谋而合。“传统做法是每深1丈加宽2寸。具体操作时小尺寸不易掌握,洞底大于洞口为基本原则,大家都自觉遵守。”
修武民居中除了窑洞之外还保留大量木质梁架结构和土坯墙体相结合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的特殊之处在于屋顶。东交口木结构民居的屋顶并非坡面,而基本属于水平,屋顶中央略凸四周稍低,以便雨水下流。这种建筑形式当地人称为“干棚”,这种建筑也分为一层和两层两类。李和平宅院的东西配房和张秀莲宅院以及其他很多古民居都属此类建筑,东交口老村保留数量多且尚属完整。东交口干棚顶建筑以土坯砌墙,墙上架梁,梁前后两端放在前后墙上,梁上铺椽,椽上铺荆笆(由于东交口村属于山区,因此多产荆条而少有芦苇,所以就地取材使用荆笆而非苇笆),荆笆上铺白矸,白矸用水浸泡之后质地致密防水性强,最上边以炉渣罩顶。
中国传统民居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以其特有的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及其精湛的建造技术展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聪明和智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作者贾海婷,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豫西北古建筑装饰研究”,项目编号为:2021BYS030)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