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然
近日,中国石材协会发布了《2023年中国石材行业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石材行业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影响,整体发展状况不太乐观,业界普遍关注这样的状况还会延续多久?石材行业的发展难点如何突破?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邀请中国石材协会秘书长孙卫星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和分析。
数字中的喜与忧
记者:孙秘书长,您能否对2023年石材行业的发展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孙卫星:我的总体评价就是有喜有忧。
2023年,我国石材行业尽管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影响,行业经济数据整体有所下滑,但通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矿权整合、清洁生产、装备提升、产品开发、贸易流通、品牌建设、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快了创新转型,石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石材行业的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石材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家装市场、园林景观、工艺雕塑等领域具有相对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刚性需求,既有增量市场,又有存量市场,所以我要说,在这一点上,我们石材人应该比其他行业更加乐观,更有理由提振信心。
记者:石材企业的运行状况怎样?
孙卫星:2023年全年,石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板材产量为8.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6%。其中,大理石板材产量2.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8.4%;花岗石材板材产量5.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2%。
2023年,石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352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89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49.1亿元,同比下降8.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0.6亿元,同比下降15.6%,利润率7.7%,比上年低0.6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底,规模以上石材企业中,亏损企业614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03户;亏损企业面17.4%,比上年同期扩大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量、亏损面已连续4年上升。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3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3亿元,增长1.3%。
记者:从您刚才谈到的数字中,我发现除了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了189家外,石材产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都有下降,亏损企业和亏损额都有增加,您怎么看待这些数字?
孙卫星:这些数字反映了几个方面的情况:第一,石材作为传统建材行业,而且是建筑行业的最下游产业,受到了市场需求持续偏弱、房地产不景气、基础建设开工不足等较大影响。第二,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2022年增加189家,说明在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中,中小企业退出数量较多,市场空间被有实力企业占有。第三,亏损企业较2022年增加103户,一方面验证了宏观经济的放缓和市场的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在整体经济都在由高速发展转型到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中,一些还在走产品同质化、服务低端化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
同时,也说明市场竞争加速了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企业结构正在逐年优化,行业的集中度在进一步提高。
寻找出口贸易的增量市场
记者: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现实背景下,石材进出口贸易是否受到了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孙卫星:石材是贸易特别活跃的行业,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肯定会比较大。
2023年,我国进口石材1067万吨,同比下降3.0%,进口货值21.9亿美元,同比下降9.5%;我国出口石材(不含碎石及石粉)783万吨,同比增长6.0%;出口货值63.9亿美元,同比下降14.5%。
出口方面,2023年石材出口量止跌回暖,其中深加工及制品占出口总量的84.3%,占出口货值的98.7%,深加工产品出口逐年增多。由于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出口额有所下降,同比下降14.5%。
进口方面,2023年石材进口量、进口货值出现小幅下跌,同比分别下跌3%和9.5%。其中,进口荒料量1047万吨,同比下跌2.4%,货值21.3亿美元,同比下跌9%;进口板材及制品12.7万吨,同比下降7.6%,货值0.7亿美元,同比下降19.6%。其次,人造石进口出现大幅度下跌,进口量同比下跌56.2%,货值同比下跌48.4%。
记者:中国石材在国际上产量最高、用量最大,在当前的局势下,在国际上的总体地位是否有所变化?
孙卫星:我国石材行业在国际上产量最高、用量最大的地位没有改变。
总体来看,近几年我国石材进出口贸易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借助我国制造业的发达和超大的市场规模,整体进出口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特别是深加工产品出口逐年增多,深加工及制品出口总量占比和出口货值占比总体呈上长趋势,说明我国石材产业的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还在进一步提升。
记者:疫情三年,对诸多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许多行业都寄希望于后疫情时代的市场重构。疫情对石材产业的影响是否已经结束?
孙卫星:应该说疫情对各行各业前几年的发展都有较大影响,但都是短期的。从产业发展趋势角度看,影响不大。因为石材作为传统制造业,主要看其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统筹考虑供给与需求。
石材作为贸易活跃的行业,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在2023年已经全面活跃起来。尤其在2023年的厦门展上,意大利Tuscany展团、土耳其国家展团、巴西国家展团、埃及国家展团、葡萄牙国家展团、伊朗国家展团、希腊展区、越南展区上,我国优秀的石材品种和高端的技术装备纷纷亮相,让国外客户和行业同仁看到了中国石材行业新的发展面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和开端。
记者:石材行业做大出口增量,还有市场空间吗?
孙卫星:我国石材进出口国际贸易中,出口贸易以花岗岩为主,进口以大理石为主。从出口国别和地区来看,我国石材产品的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主要出口至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尼西亚、德国及我国台湾等地。其他出口目的地还包括东盟、欧洲、北美等地,即石材资源相对稀缺和石材应用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
其中,韩国出口量209.7万吨,货值22.6亿美元,货值占比27.0%,排名第一;美国出口量68.6万吨,货值7.7亿美元,货值占比8.8%,排名第二;马来西亚出口量57.4万吨,货值1.9亿美元,货值占比7.3%,排名第三。
从进口国别来看,2023年石材主要进口国为印度、土耳其、柬埔寨、巴西、葡萄牙、安哥拉、伊朗、意大利等国。其中,印度和土耳其为石材主要进口国,进口量分别占比34.3%和18.5%。
要做大出口增量,就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不断提高石材产业的制造水平,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二是在保持原有市场的竞争力的同时,开发新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很多的商机,石材企业要下大功夫融入国家战略,促进行业发展。
矿权释放与产能调控
记者:随着国内石材产业资源地区的矿权整合和释放,这对国内石材产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否预示石材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的加剧?
孙卫星:国内矿权释放,本质上推动了石材产业优化整合的提速,总体影响是积极和正向的。
各石材资源型产业集群积极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经济发展总基调,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在加快石材矿业权的释放的同时,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探索出了一些新模式。
如“新进模式”。立足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其他资源产业的成熟化,中电建、中能建、海螺、华润、厦门国贸等水电行业、建材行业、贸易行业的央企、国企以“石材+砂石”的一体化产业布局思维,纷纷进入石材行业。
如“重组模式”。以麻城、随县为代表的石材资源型地区政府,采用联营、 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加速了矿权整合,培养出较多龙头骨干企业,园区和工厂建设推动了市场建设突飞猛进。
如“联营模式”,即国有平台取得矿权,委托企业经营。比如,莱州市先期整合的第一批矿权,引进中材矿山建设有限公司进行开发,在二期、三期时再分别由当地民营石材企业开发。目前,正以规范有序、科学施工、集约高效的开发理念,加速重启莱州石材产业。
记者:毫无疑问,矿权的释放,一定会带来产品的增量,石材市场现在是否已经饱和,矿权的释放是否会带来产能过剩,又该如何应对?
孙卫星:这个问题不容置疑是要去面对的。大量矿权的投放,埋下了石材尤其是花岗石产能过剩的隐患。以前是“自发无序”的过剩,现在是“集中释放”或“有组织”的过剩。
我的建议是,全行业尤其是产业集群政府部门或管委会,要认真学习、理解《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各级协会组织积极引导、协调,控制石材产量的集中释放,统一行业认识,共享行业数据,合理开发资源,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有序竞争,推动市场良性发展。
石展会是不是“鸡肋”
记者:据我了解,各地石材产业聚集区几乎都有石材展会或者石材节。但另一个现实是,企业参展意愿有所下降,一些展会的规模正在急剧萎缩,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主管部门为了办展会,进行变相的展位任务摊派,有的展场原本三四天的展期,开幕式结束后,展场里很快就没多少人了。您认为石展会还有价值吗?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孙卫星:这个问题表达了三个意思,一是有些展会规模开始萎缩,二是个别企业参展意愿不强,三是有些行业人士对石展会信心不足。
这些现象客观上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亮点,如一些新展会的崛起,尤其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展会;很多优秀企业长年参展,且参展费用预算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新晋的石材企业想参展却一位难求的情况。
石材的天然性、唯一性等特点,是石材展会的魅力所在,也是众多石材人所期望的碰面聚会的好契机。石材会展活动不仅可以带来较大经济收益,对拉动地方经济意义重大;还可以提升区域形象,打造地域名片,提升地域知名度,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这也是石材产业集群政府大力支持举办石展会的原因。除此之外,石展会对行业人士的思想革命,不可小视。在各地石展会上举办的行业发展论坛、转型升级论坛、设计论坛、石讲堂、标准发布会、推介会等配套活动,促进了行业的交流合作,提升了石材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存在转型升级的问题,不进则退。在石展会的转型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探索,去创新。一是摸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以结果为导向办石展会;二是因地制宜,在特色在产业化上下功夫;三是石展会要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文旅融合的大战略中去布局;四是逐渐突出“展会”中“会议”的作用,让大家在思想碰撞里,共同参与、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石材产业不能缺席新质生产力
记者:中央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有人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针对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与石材这个传统产业关系不大。您怎么认为?
孙卫星:谁说传统产业就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种误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三化”同样是石材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在石材产业中的发展,当前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成果。比如,电动矿卡在石材行业应用数量不断增加,同时32吨级纯电动叉装机也成功下线应用,推动了石材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遥控式凿岩劈裂一体机,采用人工远程遥控的作业方式,将钎杆钻孔、液压劈裂作业集成一体,实现对石材的高效开采,满足了绿色矿山的安全环保需求和智慧矿山的智能需求。智能化桥式切割机、智能连续研磨机,以及高效智能人造岗石/人造石英石板成套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追捧。
在此我重点谈一下线锯。线锯的出现,是石材行业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是石材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这一点也是行业的共识。我在2024年厦门国际石材展上演讲时指出,一般的企业或从业人员可能会单纯从线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上考虑,这是经济账。但从行业发展上看,线锯的工业化应用,能够大大减少石粉产生量,提高了天然石材资源利用率,更容易实现加工中的清洁生产,对于摘掉石材加工环节污染环境、资源浪费这两顶帽子,塑造石材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保障石材行业可持续发展,功莫大焉,这是政治账,而且这个政治账与经济账并不矛盾。
记者:那么,石材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存在怎样的难点?有何良策?
孙卫星:总体来说,石材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相对其他行业还比较落后,资源和各生产要素的集约度也还不高。石材的市场应用目前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行业内部存在低端同质化产品竞争,外部还有其他多种工业化仿石产品强势进入,因此需要有效稳固并扩大石材的应用领域。
因此,从发展石材行业新质生产力来说,绿色化是底线,智能化是手段,高端化是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在石材行业开采、加工、设计、安装、护理等各环节的贯彻,落实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内容的“三品”行动方案,推进行业的合规体系建设,塑造石材行业良好社会形象;另一方面,树立文化传播也是生产力的意识,加大“讲好石材故事、服务美好生活”宣传力度,发展石材行业工业旅游项目,促进石材文化传播。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