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风”一词在网络迅速兴起,诸多带有“国风”标签的产品相继走红,如国潮服装、博物馆周边、国风歌曲等,“国风”这股潮流的兴起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体现。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人文属性,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设计者的巧妙运用和创意设计,将国风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不仅使作品兼具传统的灵动与现代的硬朗,而且使国风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与文化感受。
环境艺术设计与国风要素融合路径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者将国风要素融入设计理念是应有之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周围空间愈发关注,现代艺术设计逐步发展,设计者无论是在城镇化建设还是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借助观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将标志性的国风元素加入其中,构造出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环境景观,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探寻生活中的国风元素。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国风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方可能都存在着国风元素的痕迹,环境艺术设计者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处着眼,加大探寻力度。例如环境艺术设计者需要在作品中体现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情绪,生活中常见的窗花、剪纸就是不错的选择,以代表着吉祥、喜庆的中国红为主色调,传达了欢乐的情绪,其上如“喜”、“年年有余”等文字体现了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凸显了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其次,对国风元素合理移植。国风元素中,如书法、国画等作品,观者在不了解其深厚艺术造诣的情况下,依旧能感受到其磅礴的生命力与文化冲击力,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可直接移植,增强环境文化氛围;但诸如符号、象形元素等,设计者需了解其寓意后选择是否移植。例如国风元素中常见的朱雀、玄武,通过简洁大方、简洁明快的线条表达出辟邪或吉祥的寓意。
最后,重视各民族、时代国风元素开发,每一个民族与时代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设计者要好好利用起这些国风元素。不同的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生产力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其呈现出多样化的国风元素。例如,隋唐时期建筑整齐庄严、气魄宏伟,是木制建筑中的斗拱技艺的顶峰,而明清时期更加注重工艺和细节处理,建筑结构中常常采用镶嵌、雕刻、绘画等多种工艺。不同民族的国风元素更多是因地域差异而形成其独有特色,设计者应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充分激发自己的灵感,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展现出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使观者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和历时沉积,增强了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环境艺术设计与国风要素创新路径研究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与源泉,同时也是设计者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设计者应在充分融合国风元素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思维,使其展现出符合当今时代的新风采,带给观者全新体验。具体体现在内容上的创新与技术上的创新。
在内容上,设计者可创新应用传统图形,国风元素在图形应用方面别具匠心、充满想象力,设计者在进行现在环境艺术设计时对图形重构、创新性开发,使指适应现在社会,满足观者多元化审美需求。同时,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内外并重、含蓄内敛,许多国风元素在精美外部表现下也传达着美好的寓意,所以设计者在创新外在的同时,也应创新发展国风元素的文化内涵。设计者需具有较高的深入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在挖掘国风元素文化内涵并与环境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赋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新意义。内外协同,形神并重,使观者在现代社会依旧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诗情画意般的外在美和悠然的内在意境。
技术的创新同样不可忽视。山西博物院主馆外形方正规矩,由低到高逐层向外斜挑,其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象征着丰收喜悦与安定吉祥,进入内部,仿自应县木塔的中央大厅又呈现出与主馆外形相反的下宽上窄之形,给予观者一种空间上的反差感。其内容上的创新正是依靠现代建筑技术的创新才得以实现。除建筑技术外,科技对现代环境技术设计创新还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灯光与国风元素的结合,本就充满艺术感线条与绚烂色彩的国风元素再加以氤氲的灯光,更是倍增环境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赋予国风元素一种从“过去”穿越到“未来”的科幻感;亦或是在设计初期,设计者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环境设计3D建模,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错误与不足,在基本不损耗人力、物力成本情况下多次补充、修改,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加设计者的自觉能动性。所以在新时代,设计者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技术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国风元素与现代人文相统一。
国风元素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与伟大精神。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国风元素,并实现二者的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设计者创作出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作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观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觉能动性,更加主动地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让其“活起来”、“走下去”,促使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胡卫国,孙婕。供职单位:甘肃政法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VR技术辅助下基于民间美术元素的高校现代美术设计教学实践基地探索”,项目编号:231100457163011)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