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论坛 暨中建林河论坛(2024)无废工地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实践

2024-04-02 11:16:5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海霞责任编辑:xmt02

  本报记者 王海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垃圾的处理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建筑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何通过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论坛 暨中建林河论坛(2024)无废工地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实践
 

  3月30日,在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论坛暨中建林河论坛(2024)无废工地专题论坛上,来自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实践和新方法。

  资源循环行业是发展新赛道

  根据住建部数据测算,我国2019年到2022年间的建筑垃圾产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预计2023年及以后,年产量将维持在22亿吨以上。如何处置如此巨量的建筑废弃物已经变为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论坛上,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寇世聪分析了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他指出,“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量大面广,资源化利用严重不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体系不完善,建筑垃圾再利用要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原则。”

  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教授级高工鲁官友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国,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等全过程的减废、减排措施是目前中央倡导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涉及建筑垃圾的政策频繁出台,涉及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金融支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十四五”期间,国家也明确了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能力的方向。

  可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较为刚性的需求,资源循环行业是发展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这对行业来说也意味着市场潜力和机会。

  “无废工地”方案适逢其时

  “未来十年,随着城市建设从外延式开发到与内涵式大规模旧城改造并举,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仍将持续增长。”鲁官友在作“无废工地”建设全过程管理研究与应用主题分享时指出,加速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践势不可挡。

  除了需要对建筑物改造拆除阶段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实施有效控制外,新建筑的施工阶段也是建筑垃圾治理的主要节点。

  鲁官友用一组数据介绍了我国建筑垃圾的主要构成分布:我国新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500—600吨,这些垃圾构成中,主要是混凝土、砖石、渣土、陶瓷、木材、玻璃、金属等废弃混合物。同时,混合堆放、混合运输、导致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绝大部分混合填埋或堆放,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何在施工阶段实现减排?一种先进的工地管理理念——“无废工地”方案逐渐成为在建项目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方案。

  鲁官友告诉记者,“无废”并不是没有建筑垃圾产生,也不意味着建筑垃圾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施工和绿色拆除,持续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就地就近综合利用,实现施工阶段的建筑垃圾的产生最小化和利用最大化,最大限度减少外运填埋量,将建筑垃圾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工地管理模式。

  据了解,澳门东北大马路长者公寓项目便通过引入装配式建造技术和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及碳排放核查技术,在施工现场对建筑垃圾进行碳排放计算、核查与统计,碳减排成效显著。

  绿色建造技术解决源头减量

  随着装配式建造技术、BIM设计技术、DfMA技术等工业化、智慧化、绿色化的建造技术在建筑领域的不断应用,建设过程的精细化程度正在提升,材料的损耗和浪费率在下降,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

  论坛上,鲁官友从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关键技术入手,介绍了基于霍尔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法构建的建筑垃圾“五分法”分类技术,及其试点应用成果。

  据悉,该技术首次将目标维、时间维、层次维应用于建筑垃圾分类,建立了“无机非金属类、金属类、木材类、塑料类、其他类”五大类为核心的建筑垃圾,创建了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分类标识、分类索引图、分类流程图、分类布置图等。该分类技术已在北京远洋瀛海项目、华润万象城等项目进行了试点。其中,华润万象城项目创造性地将分类收运装备和建筑垃圾五分法的结合起来,研发了针对建筑垃圾五分法的建筑垃圾收运设备,相对于不分类传统填埋处置方式,运用五类建筑垃圾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处置的方式后,该项目取得了优异的减碳效果。

  此外,末端资源化水平不高也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大掣肘。“我国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和消纳场所通常不具备精细化的分拣技术、设施和人员,绝大多数施工企业也没有实施建筑垃圾现场分类分拣的操作,建筑垃圾现场管理以及再生管理水平不足。因此,制定系统的建筑垃圾技术管理方法是解决末端资源化效率的关键。”鲁官友说道。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