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还是文化传播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从广场、公园到图书馆、博物馆,再到街道角落的咖啡店,均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塑造与传播,在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在全球化浪潮中,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播功能愈发凸显,记录着城市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延续城市历史脉络、维系公众情感、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等重要作用。基于此,建设和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发挥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播功能,进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软实力”,是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特色与文化建设成果,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因此,在健全现代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传播功能不容忽视。
一方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历史建筑、城市街区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可与城市公共空间实现良性互动,形成集聚的文化核心、高认知度的文化地标,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从空间分布来看,博物馆、文化馆、剧院等重大城市文化设施的集群化布局明显,以提升城市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图书馆、书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性设施呈分散式、均等化布局特征,以保障公共基础文化设施的覆盖性和可达性。总之,多样化、均衡化的文化设施既是城市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也是彰显城市文化特色、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建筑设计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从文化属性来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城市的情怀与个性,还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在城市景观方面的文化体现。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均可通过参观城市公共建筑景观,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风格与特色。比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作为展示苏州地区历史文化和艺术藏品的重要场所,是苏州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象征。该建筑在吸取苏州传统园林精髓的同时,引入现代建筑的简洁线条和空间布局。
以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凝聚城市居民力量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实现“空间转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空间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深入城市的肌体,是区别于民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第三空间。这些空间凭借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优势,成为组织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的理想场所。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全国各大城市牢牢把握公共文化服务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出一系列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例如,上海“南风之申”沪语大赛、陆家嘴金融城咖啡节,成都“悦游成都”熊猫打卡活动,杭州“韵味杭州”主题文化展览等活动。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加强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社会交流,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城市公共空间高质量发展。通过在公共空间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艺术表演、现代艺术展览和街头艺术节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可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为城市文化的展示、表达、传播和创新提供平台和渠道,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焕发城市文化活力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指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过程中,由政府与社会共同建设,嵌入各种生活场景,为群众提供综合性公益文化服务、灵活多样的“小而美”的场所,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具有类型多元化、服务特色化等特征,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加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涉及阅读、展览、艺术、餐饮等多维业态,不仅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分众化的文化需求,而且可实现城市文化空间的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促进城市文化传播、提升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全国各地培育出众多以数字体验为核心的公共空间服务形态。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的活跃场所。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以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媒介表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N102)的研究成果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