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生福祉。然而,由于历史、经济、政策等原因,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更是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主体需要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速度,积极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为农村居民营造和谐、稳定、优美的生活环境,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从供给侧出发,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产地布局,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产品经营水平,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为例,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政府要求,不断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同时,从农业供给侧出发,培育壮大“香榧经济物”长效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取得明显成效。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主体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品质、提振消费者信心,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与科研机构合力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产品种业繁育和品质提升的生产管理技术,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农业朝着高效、有机、绿色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对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以系统化培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尽可能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是优化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举措。因此,相关主体应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美化工作的开展,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通过修建农村公交站点、优化农村公交线路等措施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以提升农民出行便捷度;发展农村电网,解决农村供电问题,创造良好的电力环境;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增强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信息在农村的传导和交流;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的防洪抗旱能力。
在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方面,注重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着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处理,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的清理力度;加强对农村河道、池塘、沟渠等水域的治理,恢复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绿化建设,推广生态绿化模式,提高农村绿化率和绿地覆盖率;加强对农村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美化农村景观环境、生态环境,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农民幸福感。
推进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医疗与教育是民生工程的关键部分,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在教育方面,增加财政预算,用于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以显著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管理机制,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动农村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的对接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使农村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增值。
在医疗方面,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和医疗设备,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技术与专业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拓宽农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增加农民看病报销比例;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医疗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保护农民医疗权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低保和扶贫等政策执行力度,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养老提供保障。
加强乡村治理工作,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乡村治理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村级自治组织,引导农民遵守法律法规,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河山镇堰头村采用“三治积分管理”办法,村民通过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获得相应积分,然后凭积分前往超市兑换所需物品。“三治积分管理”办法的推行,一方面可以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为村里的环境保护和节约开销作出贡献。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进乡村”,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动农村治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为农村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宏伟画卷中,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相关主体需要共同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加强乡村治理工作,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讲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