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剧《老西藏》在西藏大剧院,开台仪式结束后进行首演,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交通承建的西藏文化新地标——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项目大剧院正式启用。
西藏大剧院作为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可容纳近1500人观演。建成后,将成为集文艺演出集会、文化事业推广与交流、行政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成为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文化阵地与重要交流平台。
科技先行 力克履约难关
西藏大剧院设计以汉唐建筑风格为主,通过经典的三段式划分,以坚固稳重的石材基座,塑造出端庄大气的建筑形象。西藏大剧院整体建筑高度51米,寓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56根外廊柱寓意中华民族大团结。
在青藏高原建造这样一座恢弘的建筑,对于项目团队来说并非易事。在3600米海拔下的低压缺氧环境中,设备进场困难、原料采购不便、作业效能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同时,50米的舞台层,跨度27米的台口超大空间施工,大量的超高空作业与大跨度作业,对施工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突破管理瓶颈,克服建设难题,项目广泛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预先模拟复杂吊点作业,针对高空作业及大跨度作业开展演练,前置排查化解建设难点及安全风险点,采用预施工、预拼装等措施,确保单元拼装控制在1毫米范围内,采用单榀吊装、大跨度钢网架滑移等施工工艺,现场施工能效大幅提升,有效保障建设生产进度,获得3项国家级QC成果,《大跨度钢网架滑移施工工法》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工法。
节能降碳 聚焦绿色建造
大剧院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区域众多,各区域结构标高不一,空间交叉密集、布局空间丰富,为故障摸排与日常运维增加了难度。
为此,项目引入楼宇自控智能化集成系统,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智能照明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中操作,不仅能实时进行故障排查,还能高效率完成大剧院的例行检查、数据统计、自动调节等工作,精准地对建筑物各个系统进行管理和运维,减少了人工运维成本,降低了能源消耗,实现了降耗、提效的一体化管控。
项目积极贯彻绿色施工理念,结合高原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运用外保温技术、太阳能系统、空气能热泵系统等绿色建造技术,因地制宜调整隔热保温板材。同时,项目还在工程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回流循环系统+下凹式绿地设计,不仅将雅鲁藏布江畔丰沛的降水转换为景观用水与浇灌用水,还能有效补充地下水位,减少暴雨期市政管线排水压力。
服务民生 带动属地就业
作为西藏大剧院开台大戏,话剧《老西藏》从上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进藏讲起,聚焦不同时期文化、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战线上的长期建藏者,奉献青春年华、贡献聪明才智、凝聚精神力量、书写无悔人生的热血故事。
该剧的男主人公王进藏是一名50年代的进藏干部。他的扮演者西藏话剧团青年演员阿旺仁青说:“很荣幸能饰演这个角色。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老西藏’这样值得我们去感恩的人,包括援藏老师、医生、文艺工作者等。在我看来,为西藏作出贡献的人都是‘老西藏’。”
中建交通项目建设者们也是新时代“老西藏”队伍中的一员。自开工以来,中建交通项目坚持本土化用工,积极引入藏族应届毕业生,聘用当地农牧民参与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技能竞赛为当地提供了逾千个就业岗位,让属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海洲指出,西藏大剧院建设项目从开荒拓土到初现雏形,再到惊艳亮相,凝聚了各方面参与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大剧院的建成启用,填补了地区没有大型文艺演出场馆的空白,必将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西藏文化发展成就、提升首府城市功能品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钟 和)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