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彻落实“无废”理念?“无废城市”如何建设?中建生态亦庄新城金桥再生水厂(一期)工程项目行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自建设以来,项目始终积极推进创建无废工地的目标,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优化设计,利用新发展理念、绿色低碳思想、建设智慧工地、严格现场环境管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推动项目无废工地创建工作。
紧锣密鼓 推动生产
记者走进项目施工现场,两个生物池赫然屹立在眼前,随处可见忙碌的工友们,整个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但又呈现出忙中有序的景象。该项目位于北京市亦庄新城YZ00-0606-0062-1地块,共21栋单体,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包括两座3万吨/天的再生水厂。
中建生态环境亦庄项目经理肖亚非表示,自开工以来,亦庄项目团队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政府及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抓工期、保质量、重安全,积极融入地方,勇担央企责任,砥砺争先、奋力冲刺,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发扬“白+黑”“5+2”的苦干实干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保证节点按计划目标全面完成。
肖亚非告诉记者,再生水一厂近期处理规模3万吨/天,远期规模6万吨/天。再生水厂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水厂出水作为智能制造企业生产用高品质水的水源,实现生活污水全面工业二次利用。再生水二厂近期处理规模3万吨/天,远期规模13万吨/天,处理中芯国际产生的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可供景观环境利用、绿化用水使用和道路洒水使用,整个项目形成了水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
“本项目将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原水资源,将大大加快亦庄新城马驹桥区域污水资源化进程,保障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用水,提高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有效节约水资源,缓解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当地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肖亚非说道。
多管齐下 创建无废
抛开重要的战略地位,亦庄新城金桥再生水厂(一期)项目还是中建生态环境打造的无废工地标杆项目。
肖亚非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对建筑垃圾预估量为:混凝土208.5m³、非金属类10t、钢筋58t、其它金属类5t、竹胶板及方木34t、其它木材类5t、塑料类8t、其他类(纸质包装、石膏板、涂料、密封胶等)35t。
在无废工地的创建过程中,项目部施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得到挖出的土方量为60363m³,需要的填方量为61420m³,项目部便将挖出的土方全部用于填方,无外弃。由于填方需要压实,项目部按1.15的换算系数对填方的压实体积与挖方的天然密实体积进行换算后,计算出缺少土方自然方为10270m³。如此一来,项目缺少的填方则需要在附近其它项目外购,帮助其消纳外运土方。
项目部在处理固体废物时,还将废短钢筋制作成马凳筋、架立筋、定位筋等,剩余的则运至废物回收站。将可在利用的模板、木方拼接或接长再使用,不可重复利用的肥料和其它木材类建筑垃圾运至废物回收站。
同时,项目部还经常将塑料类建筑垃圾运至废品回收站进行处理;将纸质包装、石膏板、涂料、密封胶等建筑垃圾运至再生资源站加工再利用;并在施工现场对裸土进行全面覆盖,进出车辆100%清洗。
此外,项目部办公区及施工现场还分别设置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置点,集中堆放、分类处理,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和运输,从而转变为公共资源。及时清运垃圾,保障项目整体干净整洁,并未建筑垃圾设计了专用标识,分类更加明晰。
智慧工地 助力无废
在亦庄新城金桥再生水厂(一期)项目创建无废工地的诸多措施中,记者还发现了科技创新的影子。肖亚非告诉记者,该项目已经将智慧工地融入至项目施工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监控可以“触摸”到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运用云端大数据对施工动态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快速的掌握施工现场人、材、设的最新动态,提高现场工作、管理效率,更能全面监督安全生产工作,为项目无废工地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项目团队还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观看相关宣传视频、开展有关论坛和讲座等多种方式强化无废工地的宣传及落地,从源头培养无废理念。
无废工地是指加强源头控制与过程管控,推动形成绿色施工和绿色拆除,持续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外运和场外天迈量,实现建筑垃圾产生最小化,综合利用最大化,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工地管理模式。
此前,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工地”建设工作方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提出后,“无废工地”被认为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有力抓手。
在此背景下,2022年11月,亦庄新城金桥再生水厂(一期)工程成功入选全国首批30个“无废工地”建设试点项目,标志着以中国建筑为代表的央企率先垂范,责无旁贷的扛起了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和落实“双碳”目标的大旗,亦庄项目也成为建筑固废治理的央企项目管理样本。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