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公司组织了为期5天的南阳淅川南水北调精神学习活动,“常怀感恩之心 吃水不忘掘井人”是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时提出“吃水不忘掘井人”,当我通过“学习强国”第一次听到“吃水不忘掘井人”这个词时,感触还不是那么深,不知道这句话背后蕴含的重要意义。培训出发之前我心里更是揣着三个问题期望能寻找到答案:“南水北调的源头在哪里?”“南水北调的水为什么好喝?”“库区移民的生活咋样?”。通过此次学习我不仅找到了答案,更是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之旅,用一句概括就是:不虚此行。
“南水北调的源头在哪里”:南水北调的源头在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在我们河南主要是来自发源于陕西南部秦岭的丹江。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分阶段逐步实施,历经三次大规模移民,淅川先后动迁近40万人,更是创造了每年平均移民8万人的中国速度。他们之中,不乏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号召搬了三四次家的移民(何兆胜)、一家兄弟姊妹甚至父母分别搬向省内各地的移民,“舍小家 顾大家 搬新家 为国家”,一个简单的“搬”字,凝聚他们对家园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作为“渠首人”为调水让路的担当,以及对国家、对大局的支持。一曲豫剧《丹水情》让现场的每个学员动容,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故土难离,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吃水不忘掘井人”,而这些“掘井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吃上南水北调的水。
“南水北调的水为什么好喝?”:本次有幸坐船近距离走进丹江口水库,期间畅饮了一大杯直接取自水库的丹江水,那种甘甜熟悉久违的味道,顿时把我的回忆拉回到20多年前自己喝家乡水的场景,那时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正在上小学的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拿瓢舀起大缸里的井水, “吨吨吨”喝得那叫一个痛快,如今再次尝到如此熟悉感觉的水,瞬间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据悉,目前丹江口水库的水能够达到二类及以上。追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邹庄移民新村,聆听村民讲述,深深体会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当地群众的心里,他们放弃了祖祖辈辈靠水吃水的发展模式,网箱养殖消失了、辣椒种植变成了无污染的果树种植和生态大棚、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齐全等,他们承受发展转型阵痛、自力更生谋出路,一心为的是护送一渠清水北送。更重要的是,库区周边的村庄至今吃的还不是南水北调的水。作为受水地区,我们不仅要常忆丹江水的甜、更要常思库区移民的苦,常怀感恩之心。
“库区移民的生活咋样?”在“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党的新时代的移民政策和村支部党员带领下,移民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走进邹庄移民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白相间的二层楼房、干净整洁、带路灯的道路,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在村民的讲述中我了解到,近年来抓住国家乡村振兴好政策,搞起了土地流转、成立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如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比搬迁前翻了几番,摆脱了贫困,大家的生活过的是有滋有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过之后,大家的干劲和底气更足了,力争把日子过得更红火。以小见大,包括邹庄在内的移民村能有今天的发展,我想与两个方面密不可分:一是库区移民乐观拼搏不服输的精神,走到哪里就扎根那里;二是广大基层村支部及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的示范带动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好政策兜底加上冲在前、干在先、有担当、肯奉献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移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让好日子变得触手可及。在老辈移民眼中“一搬穷三代,越搬越穷”的那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知往鉴今,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将把南水北调精神作为前进的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其次,作为一名国企职工,能树牢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发扬钉钉子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对内服从工作安排、团结同事,对外热情待人接物、积极弘扬正能量,维护树立公司良好形象;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常怀感恩之心,筑牢勤俭节约的意识,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郑州市路通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李素芳)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