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只见青砖黛瓦、石板幽巷、古建成群,如翻阅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见证古村的繁华与沧桑。
近年来,广西通过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探索创新机制模式,开展传统村落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取得显著效果。截至目前,广西共分四批公布自治区级传统村落名录共792个,其中有342个村落入选第一至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量排名全国第10位。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
走进距离灌阳县城约十公里处的江口村,风光旖旎,山灵水秀,独特的桂北古民居建筑一字排开,卵石古道曲直迂回,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居住文化的审美理念。村落内现有传统建筑87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56座,清中叶至民国各时期均有留存。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灌阳县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对江口村43栋传统民居进行局部修缮、对12栋危旧传统民居进行加固;对旧址园、一三园、休憩园、龙门桥头、古渡口等节点及古街道,进行景观、绿化、亮化提升建设,并完善标识系统。同时灌阳县坚持“以用促保”,通过开展传统民居活化利用工作,赋予了这些古建筑新的生命和活力。
如果说古建筑、老房子是传统村落的“形”,那么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就是传统村落的“魂”。江口村保留有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唐景崧故居,是灌阳县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名人故居,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
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广西还注重业态培育,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激发发展活力。
走进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古色古香的建筑,鬼斧神工般的雕梁画栋,厅门堂内高悬的古匾……院内一门一窗、一砖一瓦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乡村旅游开发,是不少地方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时的第一选择。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大芦村依托广府文化和古建遗存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接待游客20.6万人次,门票收入22.68万元。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是镶嵌在广西东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有岭南秀美的山水风光、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建筑,更有延绵千载不衰的文脉。秀水村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村内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泉池、古照壁等景观;有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和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堪称“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
秀水村在全面开展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与多种新兴业态、瑶族文化等结合,植入民俗体验馆、瑶族油茶文化展示馆、咖啡厅等新业态,有效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培育机制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一些传统村落,传承人出现断层,已严重危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强化乡村传统技艺人才培养,传承弘扬优秀乡村建筑技艺,广西构建了“广西建筑工匠学院”“传统工匠培训基地”“县级培训基地”等三个平台,大力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
2021年,在广西传统民居建筑工匠培训班上,全州县邓家埠村78岁唐以金走上课堂,讲授“木雕实操程序及方法”课程。他从62把不同形状的木雕工具讲起,拓展到雕花分类选材、图案造型走势等技巧,以及“五遍成活”的雕刻流程,让木工技艺得到传承创新。
近年来,自治区住建厅在桂林市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设立广西乡村传统建筑工匠培育基地,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马头墙砌筑、榫卯木作、雕刻等传统建筑技艺培训,大力培育“八桂乡村传统建筑名匠”,为后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在广西城市建设学校挂牌成立广西建筑工匠学院,以建筑工匠培训中心为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战略、建筑工匠、产业工人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为企业和社区提供创业咨询、技术指导、高质量人才培训。
为盘活传统村落资源,助推乡村振兴,贺州市组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指导组,每年开展传统村落“体检”,为传统村落“把脉问诊”。同时,对全市传统工匠及工艺技能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册,2022年以来,对500名传统建筑工匠进行技术技能、建造工艺培训,打造10余支传统建筑修缮工匠队伍,缓解人才缺乏难题。(黄诗谊)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