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链条是不能断裂的,我们不能只保护历史建筑,也要保护当代建筑。”日前在沪召开的“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中国实践和现代文明载体论坛”,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带来《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主题演讲。他指出,20世纪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高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它慷慨留下的这些建筑遗存是过去几千年存量的总和还要多。认真阅读优秀的中国20世纪建筑,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
“在城市的各个时期,有各个阶段建筑的叠加,叠加的越丰厚这个城市越有趣,城市的品质越好。”单霁翔说,20世纪给了我们丰富的建筑遗存,哪些建筑应该被保护,哪些应该得到重点保护,应该看是否能够融入未来的生活,这项工作需要智慧。这方面,上海给了他很大触动。黄浦江两岸不同的景致有着不同的城市气息,实现了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交相辉映。上海从上世纪开始公布优秀历史建筑,是历史建筑保护的先驱,今天,外滩历史建筑的功能在转换,过去的银行成了博物馆、美术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方面上海也是先驱,杨浦自来水厂至今还在运行,整体成为一个文旅项目。江南造船厂原计划保护13栋建筑,经过呼吁“整体保护江南造船厂的历史进程”,上海市专门派员到国家文物局沟通,做出了保护70%老建筑的决定。
单霁翔认为,历史建筑往往采取砖石结构、木结构,相对而言性质比较稳定;20世纪建筑最初的钢筋混凝土不太稳定,生产工艺也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钢铁新型材料会有腐蚀锈蚀,表面脱落。20世纪建筑在用途上更广泛,跨度大承重强。所以对它们的保护并不是要恢复那个时代的功能、那个时代完整的景观,要用发展眼光,把核心元素保护下来, 进行现代化合理的利用。
“20世纪上海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共存对话构成了今日海纳百川的大上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以《上海现代建筑的发展与保护利用》为题作主旨演讲。她认为,建筑当随时代,反映时代。“现当代建筑是上海的建筑遗产,也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记忆,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表示,本次会议在上海举行有它特殊的意义,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最丰富、最具特色的20世纪遗产,也是我们现代文明集中体现的一个聚集地,现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历史全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以及载体,我们要让历史风貌保留下来,同时要让历史建筑能够得到活化和利用,能够跟上时代人民需求的要求与发展。
上海在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并举,做出了工作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成为全国的典范。“上海华东电管大楼的建筑风貌被成功地保留,上海市建筑学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对这种担当精神表示致敬。”他说,深度挖掘建筑遗存的价值内涵,激发建筑遗产的巨大潜能,中国建筑学会愿意与业界一道努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和专业智库的优势,共同助力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全新的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至今,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以每年推介100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规模,共计向社会推介了八批798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常青表示,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系统性认定和保护是一种创举,对上海近现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再回溯和再梳理,启发我们要在建筑遗产中识别和汲取那些定力和活力要素,并以现代方式予以再塑造或重塑。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会上,专家共同宣读《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活化利用·上海倡议》,提出新时代条件下应积极提升城市建筑的遗产观,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0世纪建筑遗产及现当代建筑,需要加强从遗产价值、空间创作乃至政策机制方面的体系建构等。
当天下午举行的“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暨上海现当代优秀建筑传承创新研讨会”上,3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留住文化记忆。大家一致认为:在城市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今天,以人为核心价值观的城市更新内涵与传承创新尤为重要,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应当关注“现当代建筑的建筑遗产价值、再生价值”,不断提升城乡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和优秀现当代建筑再生价值的认识,建立有指导价值的评估标准和方法。(钟 和)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