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甘肃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很多处古建筑被“改头换面”,甚至还有一处古建筑被改造成日式餐厅,这一消息引来舆论广泛关注。对此,天水市委、市政府回应称,在相关媒体对天水西关古城文保院落开发利用情况采访之后,当地立即成立由核查组制定整改措施,跟踪推进整改,并表示将由文物主管部门、消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机关携手合作,对天水古城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整改。
随着当地政府的致歉,该风波暂时告一段落,可被“改头换面”的古城,却再也不能回来。据了解,该地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向西关古城拨付超过8.88亿元的保护资金。可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花大成本修缮的古城就完全“变样”了,在一处日式餐厅,曾经雕梁画栋、青砖黛瓦的中式古建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木板覆盖的日式小屋。
此举也自然引来舆论的质疑,有网友表示:“为什么在该文保院落的保护利用中会出现如此‘任性’的现象?为何是一个民间公司承担古城的修缮工作?负责改造的民间公司为何存在未批先建、未批先修的行为?”
其实,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一直是推动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管理力量薄弱,导致一些文物建筑存在长期无人修缮、日常保养不到位等问题。而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就可以推动大量受损的古建筑“有人管”。问题是,任何古建筑的商业改造项目都应该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改造和修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在专家评估后才能进行。显然,该公司未经审批就对古建筑进行“整容式”改造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违法改造,必须受到法律的惩处。
这也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地部门为何缺失了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监管?值得注意的是,天水古城的特聘顾问、负责修缮古民居的专家黄国翔早在2022年底就曾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并修改装修方案,但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当地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规定是这么个规定,但现在放松了”。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天水古城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文物古迹遭到破坏,不仅加剧了防火风险,增加火灾隐患,也给整个建筑群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可见,一旦出现监管缺位、管理失效的情况,只会给古建筑保护带来重重隐患。当然,古建筑能不能进行商业化改造?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也乐意看到古建筑被充分活化利用,让它们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可是,我们对古建筑的“拯救”必须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基础下进行,只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从而忽视法律规定和文物保护理念的行为,是不能让古建筑真正“活”起来的。
因此,对当地政府来说,必须对这次事件进行彻底地调查,该惩治的惩治,该修复的修复,及时公布整改情况,给公众一个合理交代。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古建筑群落“改造之风”的盛行,这次事件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在古建筑改造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参与主体的审核,坚决执行法律关于古建筑改造工作的相关规定,确保商业化改造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定期对项目开展评估,对发生的违法违规、危害破坏文物安全等行为的,采取督促整改或者终止协议的举措,别让古建筑遭破坏的悲剧再次发生。(刘一昂)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