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筑主要能耗的四大部位之一,门窗耗能问题不容小觑。8月3日,汇集产业链上下游千余家品牌企业的FBC中国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全球特殊化学品企业亨斯迈集团(Huntsman)跨界精彩亮相并带来卓越的解决方案。
数据表明,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到全社会碳排放的约50%,建筑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我国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的“1+N”顶层框架指引下,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陆续发布多条关于循环经济和建筑节能指导政策,绿色、低碳、节能俨然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风向标,亦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用高性能保温节能材料、提升优化外墙围护结构设计是提高建筑能源效率、降低建筑本体碳排放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作为建筑主要能耗的四大部位之一,门窗耗能问题不容小觑。据不完全统计,就我国的典型围护部件而言,门窗面积占围护面积的比例小于20% ,但其能耗占建筑总耗能的40%—50%,门窗节能成为建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
源头减碳
低碳门窗建筑典范
在传统门窗行业的痛点与挑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亨斯迈跨界而来,用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门窗系统打开了传统壁垒和行业痛点。
亨斯迈集团商务经理张怿介绍:“传统的整窗系统存在碳排放高、导热系数差、保温性、隔热性能差、可靠性低、容易受到酸碱腐蚀、冬季易结露,以及成本高的痛点,亨斯迈此番亮相博览会,旨在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这个标杆性低碳建筑的实践案例,传达节能减排的创新理念,推动建筑行业低碳之路行之更远。
亨斯迈多年精耕建筑低碳领域。此次携手上海集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联合亮相亚太地区专业门窗幕墙系统旗舰博览会,为用户带来新一代聚氨酯环保节能门窗解决方案。瞄准节能低碳建筑的市场需求,应对门窗行业的重重挑战,亨斯迈与集韧科技携手推出创新合作成果——新一代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节能门窗,并以场景化的展示形式,为用户带来焕新体验。
“目前市场主流的门窗型材为铝合金和PVC,而玻纤增强聚氨酯型材带来新一代门窗材料的创新,相较国内普通铝合金和PVC塑钢门窗型材而言,它具备明显的优势。”张怿介绍了新一代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节能门窗系统的三大优势。
一是低碳节能,该型材的导热系数是普通铝合金的1/700,导热系数仅0.35W/m·K。生产能耗仅为普通铝合金的1/60,可以说,它从分子结构、配方、生产工艺,到材料的整体解决方案都保持节能低碳。二是外形美观,该型材的截面小、美观,且提供了足够的设计自由度,其表面光滑、附着力好,利于各类涂装处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色彩选择。三是可靠性佳,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质量轻、强度高,拉伸强度是普通铝合金的6—8倍、钢的3—7倍,且耐酸碱、耐盐雾。因此,该型材门窗在保温、抗风压、隔声、耐腐蚀、防火等各方面性能均具有突出表现,该型材中所含TEROL·泰络优·再生聚酯多元醇也可显著提升防火性能。
广泛应用
节能环保亮点多
目前,亨斯迈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门窗型材已广泛应用于高端民用住宅、文教与医疗等公共建筑中。例如,临港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及其配套设施、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西岸人工智能大会、上海临港人才公寓等,其出色的节能环保性能得到用户高度认可。
“对我们来说,在这些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亨斯迈对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门窗型材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实践中客户、甲方、监理等多方的要求和考验,将助力我们的产品实现更快的更新迭代。”张怿说。
众所周知,医疗建筑是建设领域建设标准最高的一类建筑,尤其对低碳环保性能有着严苛的要求。
“材料必须是零VOC排放的环保材料,病房和手术室要对抗复杂的外部环境,保持内部恒温水平。”为了满足耐酸碱、抗风压、不泄漏、低能耗等建筑设计要求,亨斯迈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门窗系统在原材料选取和生产阶段均为环保做出了努力。
“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门窗的瞩目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聚氨酯基体。” 张怿说,亨斯迈基于PET塑料循环再生技术开发出的TEROL·泰络优·再生聚酯多元醇,可作为各类聚氨酯产品的原料,其成分中回收PET塑料含量可达60%,在生产阶段即降低建筑材料的碳足迹。
事实上,早在2021年6月,亨斯迈就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开展基于聚氨酯产品生产和下游应用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其中也包括了聚氨酯复合材料门窗型材的碳测算。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成功案例,也增强了亨斯迈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门窗系统未来打开国内市场的预期和信心。
此外,亨斯迈还在今年推出了“律茵永筑” 低碳节能新材料解决方案平台——汇集亨斯迈保温夹芯板、节能系统门窗、喷涂保温泡沫等聚氨酯低碳建筑产品的综合创新平台,旨在通过打造产品矩阵和科技价值,探索聚氨酯前沿技术在建筑行业多领域多场景的应用,为超低能耗建筑的可持续运营提供节能减碳的技术动能。
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亨斯迈始终致力于研发创新更先进的绿色节能技术,以循环经济为引擎,以超低能耗建筑为抓手,携手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通过循环科技赋能与产业链价值联动,共同助推中国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升级,助力社会发展迈向更加低碳、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本报记者 王海霞)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