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家版本馆面朝流溪河,背靠凤凰山,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层次递进,传承中华传统礼轴形制,四周环绕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岭南园林,打造传世经典的中华文化殿堂形象。
南粤大地的中华文化殿堂
2022年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坐落于广州市从化区美丽的凤凰山麓、流溪河畔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占地面积24.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43万平方米。建筑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从礼乐格局、大国气象、岭南风物、地域气候等角度对岭南传统建筑工法进行现代化转译。
据了解,版本馆以中华传统礼轴形制设计,涵盖13栋单体,5大功能设计区域,包括参观阅览功能区、藏展结合区、馆内管理人员业务办公区、生活配套区以及地下库房功能区。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建设团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保护项目原址中一棵树龄206年的二级格木古树,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组建由专家牵头的专家工作组,对古树生长状况进行实时保护、管养,让古树与建筑相融共生。
流溪河水萦绕的前广场,五岭造型的馆名石,书卷理念的文沁桥,“植根中华”的格木古树,厚重雄伟的“文明基石”,联袂展示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岭南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共同构建南粤大地的中华文化殿堂。
“玉腰带”环抱中的建设者
2020年5月6日,项目动工。举目望去,清澈碧绿的流溪河与低吟浅唱的文沁桥相互交错;烈日当空,中建八局建设者们与恢弘壮丽的文沁阁相映生辉。
“这个项目工期只有600多天,‘工期紧,要求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项目选址前临流溪河,后靠凤凰山,实际可供作业的面积很小,最初连临时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建筑材料的堆放和运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中建八局中国国家版版本馆广州分馆项目书记陈卫先说道。
为了促进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保质按期建成,该项目先后累计投入工人约5000余人。“一方面,我们严格落实业主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质量等前提下,加大人员、设备及物资的投入,其中仅在2021年第四季度高峰期就投入2000余人。”在猛烈阳光之下,那些被晒得黢黑的脸庞很难不令人动容!项目顺利完工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日复一日的辛勤汗水和智慧。
用平凡铸就不平凡,才建出了文沁阁这样可以流芳百世的殿堂工程,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安全零事故,防疫持续有效”。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获得2021年全国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二星)、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2021年广东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等奖项,接下来项目将申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六大难点逐一击破
2022年7月16日,文沁阁交付使用。正式交付时,项目技术负责人李昌泽感叹:“真是不容易!从技术上讲,整个项目存在六大难点:基坑施工正值雨季且深度大,邻山基坑支护施工,筏板面积大,高支模施工区域多、施工难度大,塔式仿古建筑屋面坡度大,装修标准高、工艺技术要求高等,这些都对项目部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据介绍,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国家推行的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如装配式支护结构、盘扣架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施工、BIM施工及噪音扬尘控制、太阳能空气能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等新技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李昌泽表示,项目采用盘扣架施工,极大幅度地提高了架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也降低了项目安全风险;项目的景观桥和地下室底板采取了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减小材料体积和质量的同时,加大了桥梁和底板的强度和安全性;针对项目管综系统多和复杂的特点,项目开展BIM管综深化和信息化管理,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如1-9#楼设计在半山腰位置,为便于施工,项目部积极与各方沟通,优化施工工艺,整个1-9#楼采用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简单、质量易保证且效率极高。为解决该单体材料运输难题,项目部采用装配式道路,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前提下,有效保护了周边环境。
项目照明及用水均来源于自然,通过设置太阳能路灯及太阳能热水器,充分利用南方区域日照时间足、强度大等特点,满足整个项目的用水及用电需求。
2022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开馆。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在古老的岭南文化风格建筑中相融相长,建设者们将汗水与泪水挥洒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流入了文沁阁建筑历史发展的印记中。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担负着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中建八局担当起建设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的重任,这正是历史的坚定选择。(周 恬)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