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果想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座城的历史,博物馆可能是最适合的选项。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建筑,不仅保护着文明的承载物,也创造着新的历史。在这里,时间的尺度放大到以“千年”为单位,每个参观者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触碰”到最周详的历史。临近博物馆日,看建设人如何用专业技能守住旧传统、开拓新实践。
“现代展陈要体现一体化多叙事,多元视角以及活力的呈现,就要合理规划并利用好有限空间,使观众每一次观展,都有文化、艺术、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新收获”。在中国建筑企业展厅“中国建造之路”的建设纪录片中,一名青年工程师正在对于整个展厅的规划思路和设计灵感侃侃而谈。
他叫魏柯,今年40岁,现任中建装饰所属海外装饰(下称海外装饰)北京经理部党支部副书记、执行经理,入围“建证未来”中国建筑首届青年设计师大赛决赛。
多年来,他主导完成上海世博会船舶馆、武昌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长江书法博物院、深圳市南山区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从业展陈设计十年,他从一名平面设计师成长为分公司管理者,做过的展馆涉及冶金、造船、兵器、书画等领域,主题之间虽然千差万别,表现方式也无一定之规;但用设计进行文化传达,是魏柯根植于心的初心坚守。
沟通法宝——
用作品与公众对接“架桥”
见到魏柯时,他刚从西安载誉而归,在这场博展风采的中国建筑首届青年设计师大赛决赛中,他凭借对鞍钢博物馆的创意设计,从2600余名青年设计师中脱颖而出,将“中国建筑首届青年设计师100”的荣誉收入囊中。
之所以选择鞍钢博物馆项目参赛,除了国家最大的行业博物馆、最早进行工业遗产改造这些项目自带的独特属性外,鞍钢博物馆也是魏柯第一次全程参与整体结构、展览布局的项目,将上世纪20年代建造、高70米的老一号高炉整体搬迁,移建到博物馆旁,这个大胆的创意就出自于魏柯之手。
谈及此番入围百人之一,魏柯倍感荣幸,“这是对原创设计师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但“荣誉属于过去”,魏柯更喜欢向前展望,他更倾向于把这次竞赛当成是与大师、同行之间难得相聚交流的机会。作为高校教师出身的设计大咖,魏柯遵循博观而约取的沟通法宝。
在做每一个项目之前,他总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具体到展馆内的视觉效果、文字设计、墙板材料,以及是否引入3D技术、是不是可互动、讲解词如何编写……沟通周期短则一两周、长达一两年。在他看来,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展陈设计师最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这是设计成功的基石。
“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展陈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在展品与观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魏柯用一个个作品说话,不止收获了来自中建集团内部的肯定,2017中国设计年度人物、年度青年设计专家、2019年第六届中国设计年度大会暨极影设计大赛年度设计青年领袖等荣誉,皆是他成长路上最好的注脚。
实践为王——
从初创团队到“正规军”
魏柯入职之际,展陈分公司正处于初创阶段,只有寥寥几名设计师。彼时,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魏柯沉浸在图片、美术字、墙板等大量繁杂设计中,这段经历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之后转战空间设计、尝试艺术品设计,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做过来打下了基础。
“与普通的空间设计不同,展陈设计行业对多专业协同要求很高,几乎囊括了建筑、环境艺术、工业造型、灯光、艺术品、多媒体互动等所有专业。”魏柯告诉记者,每个博物馆有不同的文化诉求,技术是具象的表达,设计师做的则是创意的表达,结构搭建、色彩引导、字体大小的编排都是设计师“诉说”理念的方法。
魏柯这套关于展陈设计的方法论,在平顶山博物馆、鞍钢集团展览馆、巴西—中国馆、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枣阳市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工程中皆有体现。他也用无役不与的实际践行,让设计真正落地成为作品。
当被问到是什么支撑他做出一项项又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时,魏柯回答:“人们对自己热爱的东西总希望做到更好,我也不例外。”
在他主抓设计期间,展陈分公司从零渠道、少业绩、缺资质的初创团队,发展为全国展陈行业中拥有最高、最全资质的“正规军”,先后取得中国展览馆协会展览陈列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资质及展览工程企业一级资质、获2013-2014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设计机构及十佳优秀设计机构等荣誉,可谓成绩斐然。
研究法则——
“让对方站起来为自己鼓掌”
“在设计活动中注入怎样的精神、以怎样的形式加以展现,实际上已经不能简单地归为设计师个人审美趣味的范畴,而应上升到传统文化传达和博物馆形象塑造的层面。”魏柯的设计理念在一个个项目实践中不断实现蜕变和进化。
当中不得不提的是获得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推介优胜奖的武汉革命博物馆《探索与奠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项目,这是魏柯主导项目设计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
“一开始甲方对我们的方案不太满意,要求将方案完全推倒重来。”为此,魏柯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研究党史,把自己代入对方角色、摸透对方语言体系,最终拿出了“让甲方站起来为自己鼓掌”的方案。
此后,魏柯的设计“武器库”中又多了一条——研究法则。先研究、再设计,做过几个博物馆,就研究过几个领域,冶金、造船、兵器、书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021年,魏柯全身心的投入中建集团的重点任务,中国建造之路——中国建筑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成就展的设计工作。作为中国建筑企业展厅工作组执行组长,魏柯用18个月开展筹备考察、策划定位、收集素材、撰写大纲、征集意见、概念设计、预搭建、深化设计、安装搭建等工作,展厅落成后陆续接待集团党组领导、党组老领导审馆,以及中组部、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机构来访人员观展,获得各方及中建集团领导肯定。
魏柯奉行“保持谦逊、保持饥渴”的态度,在加入中建装饰集团的第十个年头,他以匠心致初心,在用设计传达文化的征程中奋楫前进、笃行不怠。
杭州国家版本馆“最美建设人”
同心筑就传世经典
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杭州国家版本馆静静屹立,立体呈现着中华文明成就和新时代浙江风貌。
仅仅三年前,这方天地还是两座废弃矿坑,如今则“摇身一变”成为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以现代宋韵为建筑风格,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极具现代美感和宋代神韵的青瓷屏扇、简约精致的现浇肌理清水混凝土与夯土墙、错落交织的钢木构……呈现在眼前的传世建筑,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工程项目EPC设计和施工团队——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浙江建工)的“最美建设人”同心合力、不舍昼夜付出的“结晶”。
3月10日,在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典型表彰暨“最美建设人”学习促进会上,杭州国家版本馆工程项目EPC设计和施工团队荣获特别奖。
杭州国家版本馆由中国首个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团队担纲方案主创设计。将创意构思变为一张张可供施工的设计图纸,再由此转化为实体建筑的一个个单元,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设计和施工团队。
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专业负责人、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朱周胤对记者说,接到任务后,该院组建15大专业百余人的驻场设计团队,承担全部专业的施工图设计和建设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以更严格的标准来控制项目质量,与施工团队同吃同住拼在一线。
“累计驻场超过4600人次、出具施工蓝图3600余张、技术确认文件2255份……这些数字远超同类建筑的平均数据,说明了我们对待这样一个传世工程的态度。”朱周胤说。
“杭州国家版本馆是边试验、边施工、边完善的‘三边’项目,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作为有着74年红色基因传承的省属国有企业,必须要扛起重任、不辱使命。”浙江建工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经理徐锡平对记者说,整个建设过程几乎是昼夜奋战,从设计到施工,建设人倒班作业,环环相扣甚至同步施工,节省大量工时。
回首建设历程:杭州国家版本馆于2020年4月奠基;2020年8月,打下第一根工程桩;2021年6月,主体结构施工比原计划提前完成;2022年1月,建设项目完成五方主体竣工验收;2022年7月23日,杭州国家版本馆正式落成。
走进杭州国家版本馆可以看到,经过建设人的“雕琢”,修复后的矿山山体与楼阁互为掩映,山麓水畔、步移景换,宋代绘画中的“掩映之美”跃然纸上。事实上,作为百年传世艺术品工程,杭州国家版本馆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众多,大多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无参考先例,如何完成众多“首创”是建设人遇到的难题之一。
徐锡平介绍,面对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无参考先例的新材料新工艺,项目部按照“系统分类,全盘推进,逐项攻破”的总思路,相继成立各项特殊工艺技术攻关团队,从主创的设计理念和其他项目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情况入手,先逐项了解设计意图和各项新工艺的特点,再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展开攻关工作。
其中,现浇肌理清水混凝土是杭州国家版本馆的一大特色。施工团队按照“先谋后施、先试后行、过程精品、一次成优”原则,先后开展了21轮54组小样试验,以“过程精品”确保“结果精品”,最终完成了总量远超全亚洲最大火车站——雄安新区火车站的清水混凝土浇筑量。仔细观察杭州国家版本馆主馆建筑的清水混凝土墙壁,可发现两种艺术肌理:木纹和竹纹。二者相辅相成,赋予建筑温润气息。
“因为一次成型的特点,我们需要在设计阶段将不同肌理所在的位置、同种肌理的纹路方向、收边收口的特殊处理、所有露面点位的精确定位等准确无误地反映在图纸上,经主创团队、施工团队各工种确认后,才能放心地交付施工。”朱周胤介绍,为了更好地呈现清水效果,结构设计联合施工团队优化了多处节点构造,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二次浇筑带来的观感上的影响,最终呈现了超出预期的完美效果。
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夺人眼球的还有艺术青瓷屏扇门,从远处看,宛如一幅“千里江山图”。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幅图”施工安装困难极大,是跨专业的系统集成体,既有艺术性的龙泉青瓷,又有超大型轻钢门体设计,还有机电系统的运动与控制设计,远远超出了常规建筑设计的范畴。最终,经过幕墙、结构等专业设计人员反复设计计算,综合考虑了各种工况下的强度、刚度,最终将门体的厚度控制在方案效果所要求的22厘米,施工团队又经过10多轮设计优化、深化模拟、试制试装,成功完成施工。
“人在阁中走,宛若画中游。”参照宋代山水画理,以现代理念和建造手法,杭州国家版本馆营造出有山有水的意境。
匠心独运、日夜兼程。随着杭州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门迎客,关于建设人的故事或已画上句号,但这段记忆却值得永久回味。他们精心铸造杭州国家版本馆,在文化与建筑的碰撞交融中,以责任担当浸润浙江文化底色,诠释了“现代宋韵”,更诠释了一个个平凡人对于“中华文脉”的敬意与守望。(本报记者 王海霞)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