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厦门环岛东路,朝东偏北方向极目远眺,越过宽阔的海面,一座马鞍形的体育馆——厦门新体育中心凤凰体育馆跃入眼帘,宛若皎洁明月卧于滨海一隅,明月之上蜿蜒起伏,柔中带“钢”。作为厦门新体育中心“一场两馆”中的核心馆之一,凤凰体育馆不仅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体育馆,也是福建省首个拥有冰篮场地功能模式转换的体育馆,它即将以蓬勃之势,造未来序章。
智慧建造 精细安装“严丝合缝”
近日,厦门新体育中心凤凰体育馆金属屋面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馆内设有长61米、宽30米的冰篮转换场地,在不融冰条件下,可实现冰球和篮球赛事模式的快速转换。活动看台充分展开后,座席数可达1.8万座,完全可以满足高水平篮球赛事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本月厦门市民就可以在家门口观看中国篮球的顶级盛宴——CBA全明星周末。
由安装公司负责施工的体育馆屋面系统包含12层复杂结构,整体面积达到3.4万平方米,最大高差超过20米,最大横跨度达117米。用这么“钢”的屋面层来完美还原柔美的设计造型,实属是工程的难点之最。
为解决这一难点,生产经理钟义兴带领团队决定先量衣再细裁。首先采用BIM +3D扫描技术,为11984根檩条和7000多块屋面板量身定做了专属三维模型。再利用3D扫描机器人,对现场主体钢结构进行扫描,生成项目点云模型。如此一来,在设计阶段就能消除大部分主体钢构产生的误差,同时增设集水井,保证虹吸系统正常运作,加强排水能力,解决高差导致虹吸系统无法完全发挥作用的问题。
由于项目是双曲屋面,装饰板块尺寸不规则,连接方式形式复杂,施工团队要在过程中根据现场的不同情况进行实测实量、现场细裁。“在现场不仅要分区标记放线测量,采购物料时我们也会预留下单”,钟义兴介绍,如此一来,实际安装精度就被控制在了2毫米以内。可谓是“千丝”难裁剪“千丝”,虑周藻密制“银檐”。
滴水不漏 纤薄“外衣”大有乾坤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大、台风频发,要想让“凤凰临海栖”,还需兼顾金属屋面临风不惧和滴水不漏。此外,体育馆拥有独特的外观造型,建筑整体呈流线型,远远望去起伏有致,这也给确保屋面系统防水性能带来了挑战。
为此,项目团队首次在国内运用了新型紧固件,但主要依靠的则是屋面系统内部的大乾坤。仅有70厘米厚却多达12层屋面系统——铝镁锰板屋面系统、铝板装饰板系统、天沟系统、排烟窗系统、洞口区域装饰系统,还包含了TPO防水卷材、PE防潮膜和防潮降噪棉层,在材料上大大保障了防水防潮效果。
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便是施工团队的“纤介不遗”。在天沟与屋面收边构造上,项目团队决定上翻防水卷材与屋面板,采用不同方式固定在不同位置;屋面上还安装了断桥铝合金的电动可开启天窗,内含排水槽,兼具节能与排水的功能。在天沟与屋面收边构造、天窗施工及屋面板连接处施工完成后,均进行了淋水实验,保证置水不漏且“若月下凤凰也若磐石”。
为确保屋面临风不惧,项目团队组织多次抗风揭实验,屋面抗风性能最高达到-12600pa,建成后可抵御12级大风侵袭。可谓是天工巧夺保风雨不侵,屡试屡验证天衣无缝。
攻坚克难 创新突破“上下”难题
由于天气影响,再加上体育馆金属屋面坡面大、异型多,结构复杂,施工现场时常湿滑难行,“上也难行,下也不安”便是施工过程中不便之处的真实写照。项目团队为解决这项难题想出了地面+高空拼图——改进型装配式安装工艺。
即,先将檩条、底板、吸音棉、平钢板等构造层在地面拼装组合成小单元,再吊至屋面进行整体拼装;随后在吊装过程中为了防止屋面的成品破损,项目团队想出了“要求人与人间距小于五米”等方式进行人工搬运保护,最大程度上保证屋面成品质量,双管齐下减轻了一部分“上下难行”的困扰。
为了保证工人在大坡度异型屋面上施工、行走、物料运输的安全。项目团队决定先一物多用,将天沟作为工人的行走马道,而后化整为零,汽车垂直运输物料后分散使用不集中堆放,此举不仅可以提升施工效率,还可以再预留空间自设马道、布置绳梯与安全立网,工人站在绳梯上施工,穿全身式安全带,自锁器挂安全绳,大大提升施工质量安全,也保障了工人生命安全。
项目还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针对施工中的急难问题,钟义兴带头攻坚,总结技术经验,为项目施工提质增效。同时,项目团队还通过周日小课堂等形式进行传帮带,将优秀工法、施工经验传授给其他项目团队。目前,项目形成专利三项、局级工法一篇、省级QC三项、论文一篇。
安装公司屋面行者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于细节之间显水平,匠心汇聚的厦门新体育中心也将塑造厦门滨海地域,助力厦门体育事业,凤飞程万里,凰翔景星来。(安 萱)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