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之祖”昆仑山上,冰雪亘古万年,雪水融化后汇聚成丰沛的水源,而北临“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疆和田市却严重缺水。如何科学高效利用好昆仑山雪水是解决当地发展的重大议题。
2021年11月,中建三局承接的和田市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团队无惧险阻,克服了气候干燥、风沙肆虐等困难,在荒漠中引水供水,开启了一段敢为人先的征程。
中建蓝挺进大沙漠
工程建设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大漠胡杨景区附近的吉亚乡、拉斯奎镇及和田市城区在内的9条路段,包括敷设21000米供水管网、28800米排水管网,供排水管网附属设施升级改造及道路恢复等。
由于沙漠气候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开工前半个月,项目测量员丁会军和同事就徒步行进,完成了49.8公里原始地貌的测量工作:五米一测,十米一停,他们每天的平均步数超过3万步。
线长面广是工程的一大特点。首先开工的沙漠区域,未通水通电,物资、机械、劳动力匮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保证项目尽早开工,项目经理饶强带领团队走遍了和田市周边的所有县市,详细摸排了周边资源,不断优化施工及生活物资进场方案,落实各项资源,为项目顺利履约奠定了基础。
胡杨精神 抗风战沙
和田四季多风沙,平均每年有200多天的浮尘天气,月均降尘达到117.6吨/平方公里。除了工期紧、任务重,这里还昼夜温差大,沙尘暴频发,对项目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负责沙漠区域施工的项目工长陈泽超,除了要关注施工生产,还得时刻关注天气情况;但沙尘暴说来就来,毫无征兆,这让大家吃尽了苦头。为此,项目团队及时关注天气状况,跟踪现场情况,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全员跟班巡查保生产……只能比以往更加严格、精准的把控,确保了施工安全,成为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的坚实保障。
施工中,为确保各工序施工安全,项目团队坚持全过程“旁站”,在沙漠常常一口午餐半口沙。“胡杨木扎根荒漠,顶风冒沙,千年不朽,我们这群来自远方的建设者,要学习胡杨精神,坚守大漠,誓要引水润荒。”饶强说道。
匠心独运 攻坚克难
项目在沙漠区域及拉斯奎镇的管网长度达30.5公里,包括污水、中水、给水管线,且现场预留预埋繁多、管线安装精度要求很高,给技术团队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拉斯奎镇的管网施工中需穿越林带和道路,路面宽度仅为3.5米,施工作业面狭小,且原有污水管线位于路中,施工过程中存在损坏风险,管道平均埋深仅3米,无法按照设计最小坡度安装。项目技术负责人刘亚东和团队马不停蹄地优化图纸,新增一条压力管线,详细计算每一个管网坡度标高,接入已建设好的压力管网。最终,管网满足相关规范排水坡度,在减少一座泵房建设的同时还避免了破坏林地。
市区施工同样困难重重。老城区道路地下管线管网较多,大多路段只能采用人工与机械配合开挖。城市区域项目工长杨承儒带领团队详细摸排了每一条道路的车道数量和周边建筑物。
施工更是如同在夹缝中绣花。杨承儒介绍:“虽然前期对道路内部进行了详细摸排,但过程中因突发状况,不得不从源头重新调整管网角度,再次排布。”由于无法进行全封闭施工,项目团队只得利用夜间抢工,破开的路面必须在2天内施工完毕,确保恢复群众正常出行。
雪水润心 央企担责
在助力当地发展建设的同时,项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响应自治区号召,在当地招收了80余名少数民族工友;并安排专人指导教学,对没有岗位经验的少数民族工友定期进行各工种安全交底和技术培训,让他们很快成长为项目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
吉亚乡最后200米的地下给排水管网即将连通主管线,将实现沙漠区域供水,城市区域工程也进入尾声。通水后,甘甜的昆仑山雪水将滋润和田的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极大保障。(许名波)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